当前位置:首页 > 论《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紫钗记》对《霍小玉传》之叙事艺术的改变创新
纵专制制度的恶势力份子。他是阻碍李霍爱情的元凶,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造成李霍爱情道路艰辛的根本原因。汤显祖借卢太尉这个人抨击了封建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增强了《紫钗记》思想深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戏曲不能只顾着冲突性就忘记它的合理性,在这一点上,汤显祖的《紫钗记》是可以从中得出解释的。卢太尉本与李益并不相识,但是“思想起俺有一女。年将及筓。不如乘此观选高才为壻。”①这就让卢太尉看中了李益,又因考中状元的李益未去卢府拜上,便加以迫害。“荐他去玉门关”“永不还朝”“不上望京楼”“怨望朝廷”等罪名想把李益置之死地,但又惜才之心起来,故曰“招他为婿,如再不从。奏他怨望未晚”。一心要把李益拿下,在明知李益是有妻室之后还对李益说:“古人贵易妻,参军如此人才,何不再结豪门,可为进身之路”并从中继续作梗,周围的心腹也慢慢出现为卢太尉办事,王哨儿、堂侯等。这样的一些列行为就使戏曲环环相扣,剧情更加紧凑,人物冲突也更加明显。这就达到了作者创作戏曲的目的,读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故事的高潮迭起。
3.2 叙事角度的转换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②这种“讲解”可以超越一切,历史、现在、未来全在他的视野之内,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知晓。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因此,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去分析《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改编和创新也是可以的。
唐传奇的叙事视角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视点视角叙事和多视角叙事③。戏曲则不是,由于戏曲是作者是以一 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描述的,因此叙事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在戏曲中,我们只看到角色的活动,角色之间的对话,一切思想意义和价值都只能在剧情的发展和
①
汤显祖著、汪榕培、朱源等译.《紫钗记》[M].花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②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
正申丹.《关于叙事视角》.《外文文学评论》1996年.2期.
12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紫钗记》对《霍小玉传》之叙事艺术的改变创新
角色的动作中加以显示,而不能予以赤裸裸的宣布”这种形式上的限知,实质上的全知就是《紫钗记》的写作视角。
《霍小玉传》主要是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全知视角”的模式。小说先是以全知视角描写李益的内心想法“自矜风调,思得佳偶”霍小玉和李益见面时便采用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从李益的角度去审视霍小玉:“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射人。”②虽然短短几句话,但是霍小玉的美貌以跃然纸上,这种视角下的小玉的相貌变得更加具体化,也暗示出李益的重色。之后的李霍相处也是从李益听、视、触等多个角度去描写的。之后的李霍分手也是全知叙事,包括黄衫客的、老玉工的出现都是全知视角。但是从霍小玉的角度而言。蒋防对她的描写大多采用限知视角,从旁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体开说,用的是全知视角,但是写李益与霍小玉的之间的爱情悲剧则为第三人称限制视角。
汤显祖的戏曲明显不会拘泥于一个视角或者几个视角,都是从多角度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发展。大体有一下几个比较明显的视角变化。
首先是利用人物自报家门的方式来完成叙事视角的转化,如李益上场时说:“小生姓李,名益,字君虞;陇西人氏”③,相比,在《霍小玉传》中则是通过全知视角加以交代的。又如卢太尉的出场为:“自家乃卢太尉是也。卢丞相是我家兄。卢中贵公公是我舍弟。一门贵盛。霸掌朝纲”很霸气的出场,也把他骄横跋扈,自私的一面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是很符合人物性格的,他们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己介绍自己。
其次是通过讲述方式来概括时间,即是“二度叙事”,具体表现就是旁白,利用旁白来解释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整理的更加顺当。在《紫钗记》中就有大段大段的旁白,特别是针对卢太尉这一形象,作者利用旁白的方式一一道出他的奸诈、卑鄙、狡猾的一面,让读者对卢太尉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如第二十二出的《权嗔》通过卢太尉的独白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避免剧情的脱节。
再次是假借剧中旁观者的描绘上场人物。《紫钗记》中黄衫客的每一次出现都是通过别人是视角,第一次的第六出《堕钗》中老旦的视角,第二次是第十出
①
冀颖浩.《从明传奇<钵中莲>的多重视角设置来看明末百姓心态》.湖南大学中文语言文学学院.2009年第6
②③
①
吕文仲、董淳、王克贞等.《太平广记卷487》[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汤显祖著、汪榕培、朱源等译.《紫钗记》[M].花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
13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紫钗记》对《霍小玉传》之叙事艺术的改变创新
《借马》崔允明之口说的,第三次是四十九出《圆梦》中霍小玉说的,总之,每一次的出场都是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作出的介绍,这就让黄衫客这个侠士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了。也大大加强了戏曲的情节性
最后是作者自己的旁白,自己对于作品的的介入,如《紫钗记题词》:“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衣客能做无名豪,余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这样的旁边就容易让读者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付出感情的一种表现。
3.3 叙事符号的深层意义
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的时候,还会用与小说紧密相关的物件来安排关目。这些物件贯穿全剧本,并作为叙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点,发挥着纽带的作用。如《牡丹亭》中的“写生”,《紫钗记》中的“紫钗”。
在《霍小玉传》中,紫钗是到了后半段才出现的,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霍小玉“资用屡空”没有钱了,其次是引出侯景先的感慨,为了博取对小玉的同情,衬托出小玉的悲苦,增强艺术感染力。戏曲《紫钗记》则取名为紫钗,紫钗在剧中也是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物件,如以钗取名的就好好几出,如第三出《插钗新赏》、第六出《堕钗灯影》第四十四出《冻卖朱钗》、第四十六出《哭收钗燕》,第五十出《玩钗疑叹》、第五十二出《剑合钗圆》。这些剧目连接在一起就是李霍的爱情之路,也是戏曲的主要情节。可见,在戏曲中,紫钗不仅仅是个装饰物,还是构成戏曲完整性的一员。在《紫钗记》中,全剧的矛盾纠葛,情节生发,感情抒发都集中在紫钗上面,甚至可以说《紫钗记》是围绕紫钗这一符号来展开和穿插情节的。也是作者取名为《紫钗记》的原因。
14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4章《紫钗记》中作者个人精神体现
第4章《紫钗记》中作者个人精神的体现
汤显祖在《汤显祖集》卷四十七《复甘义麓》解释他的剧作中为什么都离不开梦时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①。这里的“情”不仅指人的情感,也是一种提升了、扩展了的情。它与明代思潮中的至情理论是一致的,包含着强烈的人性意识,主要是作者在《紫钗记》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婚姻自由,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肯定,充分肯定及支持人欲。
4.1“至情”思想
汤显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他的启蒙老师是泰州学派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是一个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的人,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 的学者。汤显祖在他的影响下自觉的运用哲学思想来指导他的戏曲创作,把哲学融入到塑造的形象里面,使全剧作为他的“至情”的哲学思想贯穿。
《紫钗记题词》:“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衣客能做无名豪,余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看得出,汤显祖对李益的评价并不高,作者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成全“情痴”的霍小玉的人生愿望,才写李霍团圆的。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确实是个痴情的女子,第三十六出《银屏》、第三十九出《裁诗》、第四十四出《卖钗》、第四十七出《怨撒》等几出,都很好的刻画出了霍小玉爱情专一,坚贞的性格。如在《怨撒》一出中,霍小玉在病中人千方百计的追寻李益的消息,不惜请散家财,当得知李益负于她时,甚至把定情之物紫钗换得的百万金钱抛散,说出“情乃无价,钱有何用”“济不得俺闲贫贱,缀不得俺永团员”。这与《霍小玉传》中那个只要能有八年约的小玉完全不一样,汤显祖在刻画这个人物性格的时候发生了质的变化。戏曲突出强调了霍小玉的“有情痴”,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至”观。
《紫钗记》所表现的霍小玉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她始终以真情、至情对待李益, 采取各种办法维护她和李益的爱情, 当一切都无济于事时, 她仍然痴情到底, 甚至摆脱了个人恩怨的困扰。这就是作者所要突出的她“情至”精神。
大团圆的结局, 虽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却同样融入了作者的理想。那就是
①
汤显祖. 《汤显祖集》卷四十七《复甘义麓》.中华书局.1962年11月出版.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