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遗传学第二版戴灼华版复习重点 - 图文
● h2B(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总方差×100%=VG/(VG+VE)×100%
● 遗传率的意义:从上式可以看出,遗传方差越大,占总方差的比重愈大,求得的遗传率数值愈大,说明这个性状传递给子代的传递能力就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就较小。这样,亲本性状在子代中将有较多的机会表现出来,选择的把握性就大。反之,则小,所以遗传率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关系的标准。 ● 广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 h2B=VG/(VG+VE)×100% ● VP=VG+VE VG=VP-VE
● (VP总方差 VG基因方差VE环境方差) ● VP (总方差)=VF2( F2表型方差)
● VE (环境方差)=VF1=1/2(VP1+VP2)=1/3(VP1+VP2+VF1) ● h2B=VG/VF2×100%=(VF2-VF1)/VF2 ×100% ● =[VF2-1/3(VF1+VP1+VP2)]/VF2 ×100% ● =[VF2-1/2(VP1+VP2)]/VF2×100%
● 狭义遗传率: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总方差的比值,称为狭义遗传率(h2N) ● 基因相加方差(或称加性方差VA),显性偏差方差(或称显性方差VD),上位性作用方差(或称上位性方差VI) VG=VA+VD+VI VP=(VA+VD+VI)+VE ● 加性方差(VA)是可固定的遗传变异量, 可在上下代间传递, 而另两种VD和VI则不能固定。
● h2N(狭义遗传率)=基因加性方差/总方差×100%=VA/VP×100%=VA/(VG+VE) =VA/[(VA+VD+VI)+VE] ● 进一步考虑环境方差则得
● VF2=(1/2)VA+(1/4)VD+VE………………① ● 回交: 杂种后代与其两个亲本之一再次杂交
● B1 回交一代(杂交后代与亲本一杂交) B2 回交二代(杂交后代与亲本二杂交) ● 2VF2=2(1/2VA+1/4VD+VE)……(1) ● VB1+VB2=1/2VA+1/2VD+2VE……(2) ● (1)-(2)得(消去显性作用和环境的方差)
● 2VF2 -(VB1+VB2 )= 1/2VA(还不明白,仔细看看)
※第五章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 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 近交系数(F, coefficient of inbreeding):一个合子中两个等位基因来自双亲共同祖先的某一基因的概率,即每一个体中某一座位上两个基因共同来源的概率。
● 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将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杂合体通过自交能够导致等位纯合,使隐性性状得以表现出来,从而可以 淘汰有害的隐性个体,改良群体遗传组成。
通过自交能够导致遗传性状的稳定,不论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 回交:利用亲本之一与杂种后代(♀)杂交。
● 其中第一次回交的后代称为回交一代BC1 ● 回交一代再回交,称为回交二代BC2 ● 回交n-1代再回交,称为回交n代BCn ● 轮回亲本:被用来与F1连续回交的亲本 ● 非轮回亲本:未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 ● 在基因型纯合的进度上,回交显然大于自交
● 纯系: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合的。
● 杂种优势(heterosis):它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 杂种优势的两个学说:1. 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和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作用。(缺陷:考虑基因之间县隐性关系,没有考虑基因的相互作用)。 2.超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基因间的互作。(缺陷:考虑基因间相互作用,没有考虑显隐性关系)
※第六章 细胞质遗传
● 核遗传:染色体基因组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Maternal inheritance
● 在受精过程中,卵细胞不仅为子代提供其核基因,也为子代提供其全部或绝大部分细胞质基因;而精子则仅能为子代提供其核基因,不能或极少能为子代提供细胞质基因。因此,一切受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其遗传信息只能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而不能通过精子遗传给子代。 ●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 1.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 2.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
● 3. 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臵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 4. 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 母性影响(maternal influence )子代表型不受自身基因型的控制,而受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表现母亲基因型性状的一种遗传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
● 母性影响特点:
● 正反交F1表型不一样;有时间上区别,有的是持久性影响,有的是暂时性影响。
● F3表现F2代核基因型的性状分离比(3:1属于孟德尔核遗传); ● 子代表现母亲基因型(细胞核)的性状
● 母性影响的表现与细胞质遗传相似,但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 ● 母性影响的原因:由于母本核基因的产物存在于卵的细胞质中,对子代表型产生的一种预定作用(母本核基因的前定作用)。 ● 线粒体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①.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线粒体DNA聚合酶完成。D环
②.有自身的核糖体,且不同的生物差异大:人的Hela细胞线粒体核糖体为60S,由45S和35S两个亚基组成,而细胞质核糖体为74S;
③.线粒体的密码子与核基因密码子有差异:红色氨基酸密码子为人类线粒体与核基因不同的密码子,其中有22种tRNA基因,细胞质中则有32种tRNA基因。
● ④.半自主性的细胞器:线粒体内100多种蛋白质中,约有10种是线粒体本身合成的,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4种ATP酶亚基和1种细胞色素b亚基
∴线粒体的蛋白是由线粒体本身和核基因共同编码的,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 共生体: 在某些生物的细胞质中存在着一种细胞质颗粒,它们并不是细胞生存的必需组成部分,而是以某种共生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因而被称为共生体
● 共生体遗传:共生体颗粒能够自我复制,或在寄主细胞核基因组的作用下进行复制,连续地保持在寄主细胞中,并对寄主的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类似于细胞质遗传的效果
● 植物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的主要特征: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是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 根据雄性不育发生的遗传机制,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性可分为核不育型和质核不育型等多种类型
● 1.核不育型: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简称核不育型。 ● 2、核质不育型 又叫胞质不育型(CMS) ▲
● 1.不育系 S(rr) 2.恢复系 N/S(RR) 3.保持系 N(rr) ● 核质型不育性的遗传三方面的特点: ● 1、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
孢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配子体不育: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
2、胞质不育基因的多样性与核育性基因的对应性 细胞质: N1?S1、N2?S2、……、Nn?Sn 核基因:
r1?R1、r2?R2、……、rn?Rn
核内的育性基因总是与细胞质中的育性基因发生对应的互作: r1(或R1)对N1(或S1)、r2(或R2)对N2(或S2)、……、rn(或Rn)对Nn(或Sn) 3、单基因不育性和多基因不育性
单基因不育性:一对或两对核内主基因与对应的不育胞质基因决定的不
育性
多基因不育性:由两对以上的核基因与对应的胞质基因共同决定的不
育性。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
1、三系法
必须具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三系法的一般原理是首先把杂交母本转育成不育系,原来雄性正常的杂交母本即成为甲不育系的同型保持系,父本乙必须是恢复系。
● 2、两系法—基于光敏核不育水稻的杂交制种
※第七章 基因突变(重点没把握,主要注重ClB和平衡致死)
●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座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 突变体(mutant)或称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 基因突变的性质:
1.突变的重演性:同一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称突变的重演性。
2.突变的可逆性: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反之亦可。通常把A→a称为正突变,a→A为反突变。
正向突变(forward mutation)突变方向是从野生型向突变型 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突变方向是从突变型向野生型 正反突变的频率不一,一般正>反, 即U>V,原因野生型内基因座都可能发生突变,但回复只有已改变的基因再返回。
3.突变的多方向性 A→a1, A→a1, A→a2,…… A→an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的各个等位基因。 4.突变的有害性: ○大多数是有害的 ○致死突变 多数为隐性致死(recessive lethal),也有少数显性致死(dorminant lethal)。 ○伴性致死(sexlinked lethal) 即致死突变发生在性染色体上。 致死突变一般不利,但也有利,如用于检测基因突变和控制♀♂个体的平
衡致死品系。
中性突变:控制一些次要性状基因,即使发生突变,也不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活力和繁殖力,为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称之。如水稻芒的有无等。
突变的有害有利性的相对性: 突变有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