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试运转报告
交通便利(详见插图1-1-1)。
图1-1-1 矿井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贵州高原北部,以岩溶~侵蚀地貌为主,属大娄山系尧龙山脉,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区内地势地貌总体南东高,最高点位于5-1号钻孔附近的石合岩北部,海拔+1108.50m,最低点位于南西端的桐梓河边,海拔+525.00m(矿区最低排泄基准面),平均海拔+800~+1000m,相对最大高差583.50m,一般200~400m,属低中山地形。
三、地表水体
本区水系属长江水系赤水河上游支流,流经本区域的河流有官塘河与桐梓河,官塘河紧邻矿区西北侧,桐梓河紧邻矿区南西侧。
官塘河:从矿区北部流入矿区,天然条件下,河面以上地下水补给河流,该河是矿区北部地下水的排泄基面;河流与矿区北部大面积茅口灰岩及含煤地层直
5
接接触,为直接充水河流。当北部最低开采面低于河面标高+575m时,河流水将回灌矿床,对河床标高以下煤层的开采影响较大。
桐梓河:由北向南迳流,经过矿区南西边界外,天然条件下,河面以上地下水补给河流,该河是矿区南西部地下水的排泄基面;河流流经茅草铺组灰岩及九级滩段砂岩、玉龙山段石灰岩,未能与煤系地层直接接触,若最低开采标高低于最低排泄面标高+525.00m时,该段河水又将成为矿区南西部的又一充水水源,为间接充水河流。
四、气象
据2009年1月20日搜集的桐梓县气象局最近10年气象资料:年降雨量744.4~1335.1 mm,年平均降雨量1032.8mm;日极端最低气温-4.6℃,日极端最高气温36.4℃,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相对湿度78.5%;年平均蒸发量944.6mm。雨季多在4~9月,枯季多在10月至翌年3月,区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倒春寒、冰雹、暴雨和秋绵雨等。
五、地震
根据贵州北部地震记录,桐梓县曾经发生的地震,其烈度均小于Ⅵ度,并且震中都不在桐梓县境内。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2)》,本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
六、矿区经济概况
当地居民主要为汉族,人口密度为200~300人/km2。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荞子、高粱、薯类等,另有烤烟、油菜、花生、向日葵、辣椒等经济作物。工业主要涉及化工、煤炭、电力、水泥、农机、食品等方面。矿产以煤和硫铁矿为主,大理石储量丰富,具有开采价值。
七、矿区开发简史 (一)、矿区总体规划
官仓井田位于贵州省黔北矿区桐梓区,为了合理开发桐梓矿区的煤炭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贵州省对该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国家发改委以 “关于贵州省黔北矿区桐梓区总体规划的批复”(发改能源[2006]212号文)对该规划进行了批复。根据矿区总体规划,桐梓矿区划分为8个井田(即仙岩、容光、花秋一、花秋二、吉源、大河坝、槐子及桐梓)和5个勘探区(即金佛山、松坎、
6
后井坪、官仓及风水)。根据贵州省发改委以发改能源[2007]1981号文批准的《贵州黔北矿区桐梓区北部片区总体规划》,桐梓区划分为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全区共划分21个井田,规划建设总规模1236万t/a。
1、南部矿区:9个井田,规模750万t/a。其中:容光井田90万t/a,花秋一井田120万t/a,花秋二井田180万t/a,吉源井田90万t/a,大河坝井田60万t/a,桐梓煤矿90万t/a,仙岩煤矿30万t/a,官仓煤矿30万t/a。
2、北部矿区:12个井田,规模486万t/a。其中狮子山井田45万t/a,螺丝井田30万t/a,大坡井田30万t/a,桐子湾井田30万t/a,梅子沟井田30万t/a,瓦窑坪井田30万t/a,松坎井田30万t/a,大竹坝井田90万t/a,水柴坝井田60万t/a,铜锣台井田30万t/a,狮溪井田60万t/a,陶家寨井田21万t/a。
(二)、井田勘探程度
官仓井田为桐梓矿区的规划勘探之一。2003年8月,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二地质大队受贵州省能发电力燃料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矿区煤炭资源作了详查工作。 2004年3月提交了《贵州省桐梓县官仓井田煤矿详查地质报告》;2004年4月28日,贵州省国土资矿产厅对报告进行了评审(黔国土资储字〔2004〕26号)。2008年,受贵州官仓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官仓公司”)的委托,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七四队对桐梓县官仓井田进行煤炭资源勘查并提交《贵州省桐梓县官仓井田煤炭勘探报告》,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以黔国土资储备字[2009]87号文对该报告进行了备案。2009年9月该队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以黔国土矿管函[2009]696《关于划定贵州官仓矿业有限公司(桐梓县官仓镇官仓煤矿)矿区范围的通知》划定的矿区范围提交了《贵州省桐梓县官仓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以黔国土资储备字[2009]216号文对该报告进行了备案。
根据《贵州省桐梓县官仓井田煤炭勘探报告》的评审意见,认为勘探报告取得了以下成绩:
(1)、报告通过煤层对比,确定了各可采煤层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及可采范围。选取的煤层对比标志清楚,煤层对比结果可靠。
7
(2)、基本查明了本区总体构造形态为简单的单斜,未见落差大于或等于30m的断层,无次级褶曲,控制了先期开采地段主要可采煤层(C4、C1)的底板等高线;了解了小断层(点)的发育情况,评价了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评价结论合理。
(3)、控制了南东部先期开采地段主要可采煤层的露头位置,了解了主要可采煤层的风氧化带下界为垂深50m。
(4)、详细查明了本区可采煤层的煤类、主要煤质特征,研究和评价了C1煤层的煤灰熔融性,结渣性、煤的可磨性、热稳定性、煤对二氧化碳反映性、可选性等煤的工艺性能,评价了煤的利用方向。
(5)、详细查明了本区水位地质条件,对矿井充水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可利用的供水水源点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供水水源方向,预测了矿井涌水量。
(6)、详细研究和评价了本区先期开采地段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条件、煤层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等开采技术条件,对未来矿山开发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及环境地质问题做出了初步评价。
(7)、根据现行规范要求,按照一般工业指标,采用地质块段法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进行了资源量估算,提交了可采煤层供审查的煤炭资源量,采用的算量指标、估算方法、块段划分等合理。对煤矿床开发经济意义进行了概略评价。
(8)、初步查明了其他有益矿产情况,按《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对煤系地层底部的共生矿产——硫铁矿进行了评价,并估算了资源量;同时对煤中伴生的煤层气进行了评价,初步估算了煤层气资源量。
(9)、报告按照《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写,章节编排合理,叙述内容清楚,附图、附表齐全。对有关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了较明确的结论性意见。
但是报告仍存在以下问题:
(1)、本次勘探未做钻孔封闭启封检查工作,钻孔封闭质量不明。 (2)、未取得茅口组灰岩的水位标高,茅口组灰岩抽水试验钻孔布设不尽合理,代表性差。建议矿井生产中补充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工作面,为矿坑涌水量预算提供可靠资料。
(3)、未开展邻区矿井生产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内钻孔中遇见的小断层(或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