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淮师大学生态学考试重点

淮师大学生态学考试重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19:48

心率及呼吸速率都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生物对能量的需求,是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短缺的适应。 行为方面:

表现在迁徙和集群。 8.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形态方面: 植物: (1)、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滤过一部分阳光。 (2)、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部分阳光。 (3)、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减少光的吸收面积。4、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动物:脱毛 生理方面: 植物: (1)、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能力。 (2)、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因过热受害。 (3)、具有发射红外线的能力 动物:

适当放松恒温性(白天吸收和贮存热量,夜间释放) 行为方面:

植物:叶片折叠 动物:昼伏夜出。

*超高温条件下细菌的适应 (1)、分子结构上的微妙变化造成分子内部作用加强,从而生命物质对热趋于稳定。例如已查明高温条件下的细菌的DNA的GC含量比平常条件下的同属高。 (2)、通过化学键修饰反应,使得一些生物高分子抗热能力相对提高,体内长链脂肪酸含量增加,并带分枝形的化学键,形成交联使抗热性加强 。? (3)、通过和特定的金属离子或与保护因子结合而获得耐热性质 。 9.防风林

有三种不同的林带类型:紧密林带、疏密林带、通风林带 影响防风效应的因素:

(1) 林带的防风效应与植物群落结构、紧密程度、个体的排列、高度、宽度、

横断面形状等有关。

(2) 防风林的效应还与树高成正比,防风林越高,防风的范围月广。 (3) 防风林的效应还和风速、风向有关。风速增加,防风效应增加。

防风林的作用:防风林不仅能减风,减轻台风的危害,还能固沙护田、蓄水、调节小气候,营造了绿色坏境,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从而为人类造福。 10. 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1)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如人类和许多脊椎动物能看见的光只是可见光波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波长在380~710之间,吸收最强的是红光和蓝紫光,光质影响了光和强度。

(2)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表现在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在生理及形态上的差异以及C4植物和C3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

第 5 页 共 21 页

(3)生物随光照强度的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也出现适应性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如动物的活动行为、体温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均具昼夜节律变化。

大题:

2.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火的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火也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竞争的物种。

火的有害作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

3.简述风的生态作用。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强风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强风还能使树木形成畸形树冠;影响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影响了鸟兽的体表形态特征。

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风的破坏作用:风对植物的机械破坏作用——风折、风倒、风拔等,取决于风速、风的阵发性、环境的其他特点和植物种的特征。

4.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坏境?

水生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5.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水生环境的盐度,使水生植物由于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水体中的氧浓度大大低于空气的氧浓度,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种群可以分为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构成。

2.1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各个体保持一致的形态结构,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个体数就能反映种群大小。

2.2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3无性系分株(ramets)——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这样的个体被称为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

一般说来,作为群体属性,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和分布方式;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 遗传特征——指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而且有随着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特性的能力,即进化、适应能力。 种群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一般观点) 种群是一个遗传单位。(遗传学观点) 种群是一个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论观点)

第 6 页 共 21 页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生态学观点)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生物量或能量。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种群数量统计:第一步划分研究种群的边界。第二步估计种群密度。 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方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种群的空间结构:

内分布型:1.均匀的2 随机的3.成群的 内分布型 随机型 (少见) 形成原因 (1)环境均一,全年资源平均分配 (2)种群内的相互作用不导致吸引和排斥 均匀型 竞争的各个体间存在着自我生存小圈,而这种小圈间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1)资源分布不均匀。 成群型 (2)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常见)(集群型) (3)动物集群行为。

检验内分布型指标:(填空)

S2/m = 方差/平均数比率若S2/m = 0 属均匀分布,若S2/m = 1 属随机分布 若S2/m >1 属成群分布 种群统计学:

① 基本特征:种群密度

② 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 特定年龄出生率 死亡率 [生理死亡率(最小死亡率)、生态死亡率(最大死亡率)] 特定年龄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③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年龄群可以是特定分类群,如年龄或月龄,也可以是生活史期,如卵、幼虫、蛹和龄期。 年龄椎体:①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出生大于死亡率,增长型种群

②钟形椎体—出生等于死亡,稳定性种群 ③壶型椎体—死亡大于出生,下降型种群

第 7 页 共 21 页

时期结构(stage structure)——许多生物经历离散的发育期,如昆虫幼体的龄期。每一时期个体的数量,即时期结构。

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

动态生命表:根据同年所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目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也称同生

群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而制成的,也称特定时间生命

表或垂直生命表。 存活曲线——是从动态生命表中获得的信息而绘制的存活率数据图。

Ⅰ型:曲线凸型(胎生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型(鸟蛇型)有稳定的死亡率 Ⅲ型:曲线凹型(虾贝型)幼体死亡率很高。

从r = ln R0/T式看r随R0增大而变大,随T增大而减小(填空) (我国计划生育的总群生态学基础)

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两条途径:

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使r值变小,有两条途径: (1)降低R0值,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2)使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 提倡晚婚。

逻辑斯蒂方程:(连续增长模型)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 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夜加快3 转折期。4 减速期 5 饱和期

赤潮——是指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如裸甲藻、夜光藻等)爆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原因:有机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 危害:(1)藻类死体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尽水中溶氧,鱼贝类窒息而死。

(2)有些赤潮生物产生毒素,杀害鱼贝,甚至造成人体呼吸和皮肤疾病。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维持在几乎在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集合种群(大题)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集合种群的4个标准:

(1)适宜的生境以离散的斑块形式存在;这些斑块可被局域繁殖种群占据。 (2)即使是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风险存在。 (3)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而阻碍了重新侵占的发生。

第 8 页 共 21 页

搜索更多关于: 淮师大学生态学考试重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心率及呼吸速率都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生物对能量的需求,是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短缺的适应。 行为方面: 表现在迁徙和集群。 8.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形态方面: 植物: (1)、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滤过一部分阳光。 (2)、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部分阳光。 (3)、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减少光的吸收面积。4、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动物:脱毛 生理方面: 植物: (1)、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能力。 (2)、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因过热受害。 (3)、具有发射红外线的能力 动物: 适当放松恒温性(白天吸收和贮存热量,夜间释放) 行为方面: 植物:叶片折叠 动物:昼伏夜出。 *超高温条件下细菌的适应 (1)、分子结构上的微妙变化造成分子内部作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