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关于“科学世界”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关于“科学世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东港市大鹿岛学校 何广志
“科学世界”作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在以往长时期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往往是将它理解为物理的课后阅读部分。物理课上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酣畅淋漓地将每一章节的知识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物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理解和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物理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四)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路,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样的表述,为初中物理“科学世界”部分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本文就笔者在关于“科学世界”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飨读者。 一、确立学习“科学世界”的观念
物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应用知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作为学生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素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往的“科学世界”部分的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发现、思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科学世界”部分的的学习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从理论到理论,这样是不可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世界”的动机的,这种局限还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丧失学习“科学世界”的兴趣,丧失学习物理的动力。《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出:“①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②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作为物理教师不但要搞好课堂知识的教学,学好教材,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及时地学习“科学世界”,扩大学生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使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才能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摒弃以往的“‘科学世界’部分,同学们课后自己看看就行了”的观念,并树立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的物理学习观。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的“科学世界”部分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在课外学习与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的学习。
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在“科学世界”的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视在学生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既形成能力、又掌握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学习“科学世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加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学习“科学世界”的习惯,提高学习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确立了学习“科学世界”的观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学科知识和内容的准备,如学生在学习“大漠里的故事”、“现代汽车”、“向地球要热”等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关于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了解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从而加深认识。 二、培养学习“科学世界”的兴趣
很多教师总是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学习。就是学习,也只是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对于这样的现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学习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物理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
1
世界”的冲动。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本课知识点、围绕考试要点来学习,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样的学习不但会让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学习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不利于学生物理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经常徜徉在“科学世界”的空间和时间里,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学习“科学世界”功利的淡化,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科学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物理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世界”,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以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有关“科学世界”中涉及到的一些伟人和科学家的故事。笔者就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有关牛顿、安培、孔子、阿基米德、居里夫人、法拉第等人的奇闻轶事,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认真阅读和学习“科学世界”的有关知识,往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励学生对“科学世界”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有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彩。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知识广泛、渊博,并能学以致用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物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营造学习“科学世界”的氛围
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好动,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学习“科学世界”的氛围。
其中教师榜样的感染作用很是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对“科学世界”感兴趣,
2
首先自己要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当他们发现老师特别喜欢“科学世界”的那部分知识时,他们往往也会对“科学世界”产生好奇,想知道教师对哪些知识那样感兴趣,并渐渐地也会认真地学习和阅读“科学世界”。一天中午,笔者比较早地来到教室,发现许多的学生不是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而是打打闹闹,笔者没有制止他们,而是坐在一个空位上,认真地研读起八年级物理中的一篇“科学世界”。不一会儿,喧闹的教室变得静悄悄的,部分学生作业做完了,也都拿起物理教材认真地阅读起“科学世界”来了。后进教室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交完作业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学习“科学世界”。教师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笔者曾经让班级同学自己组织物理学习小组,其中有一个组是由两名同学组成的。其中一个平时就非常喜欢学习物理,知识面也比较广泛,而另一个则并不喜欢物理。但他们的共同爱好是爱打乒乓球,并且水平都很高,在初中部里都罕有对手,他们在体育课上经常是杀得难解难分。学习小组刚成立的几天,不喜欢物理的同学没什么变化,但不久,居然也喜欢起学习物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和他的乒乓球水平是旗鼓相当的,可我的物理学习却远不如他,我应该向他学习。其实物理学习起来也蛮有趣的。”
总之,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走进教材、认真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促使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学习由“要我学”的观念朝“我要学”转化。 四、构建学习“科学世界”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喜欢交流表达、喜欢施展的特点,来体现“物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物理实践”的要求,体现物理作为基础知识的特殊性,以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展现物理知识的精彩,从而在大量的物理实践中掌握运用物理知识的规律。笔者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对物理的学习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也不再觉得物理是抽象的。并且通过“科学世界”的学习,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去体验、去实践,使物理学习更生动、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