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家高逢
一,书法家高逢简介:
高逢,原名东林,字松桥,号醉墨斋主人。陕西西安人。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炎黄文化研究会书画交流中心主任,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会员,《书法报》签约书法家。二,
执著如往 ——再说高逢
马林帆(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人,作家)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作位读者,在关注其书艺的同时,一定还得留着点神儿,因为,也许过不了多久,这高逢。又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叹的。”
这是2006年7月,我应高逢之约,为其即将出版的书艺折页《高逢书法选》所写的《感叹高逢》一文结尾的几句话。
孰料不久,便有消息传来,高逢在上海榜书研究会举办的一次榜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9月6日,又自媒体上获悉,在刚刚结束的由同一组织举办的《2011年榜书精品国际巡回展》中,高逢再次获奖,且为二等奖。这大约便是高逢对我前文结尾那句预言的最响亮的回应了,这接踵而至的获奖所证明的,除过高逢对书艺的追求的执著外,也似乎还在证明着我在《感叹高逢》一文中写到的“高逢书艺的亮点,恰恰就在他的这类如斗大字之中”的所言非谬!于是,遂有了对其书艺的有一次感叹!
此刻,高逢又持其刚刚编就的由著名作家李若冰先生生前题词,书法家李成海先生据其题签的书法集《大野之风》让我过目。匆匆翻阅,但见笔飞墨舞过处,一派云烟涌动;恍惚中,似闻奋进奔突的生命律动之声的强悍迅捷,似见烈风驰逐大野时的磅礴浩荡!这一强烈意象的获得,自是由其大部作品为草书这一突出的特色所得来。
如同任何一门艺术,其形式的过分单一,必定会导致审美疲劳那样,高逢此集所收书体,确系稍嫌单调了一些——尽管作者在编选时已经注意到其形制的多样与变化,如条幅跟斗方兼有,扇面与横幅同在,多字与少字搭配,特别是注意到了用纸用墨的色彩变化等。但所有这些,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形式这一外在追求的浅层次之上,对丰富一己书艺并不会带来更多助益。这就无形中提醒高逢,对书法诸体中不同元素的尽可能多的吸纳,跟修炼提高自己钟情着的某一书体的艺术水平只会相辅相成,而绝不会相反。当然,生也有涯,诸体兼擅,对于大多书法人,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求,可同时也必须记着,必不可少的对其它主要书体的理性涉猎,却永远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这里,还需特别提及的是,作为书法人的高逢,在书艺大道上一以贯之的追求中,并未忘记将做人与精神品质的提升作为一个神圣的高地给予坚守。有道是: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字。书法,既是技艺的宣示,也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大凡堪称经典之作的书家,无一不是将精神品格乃至学养的追求,同时当作与技术同等重要的元素牢牢坚守不懈的。高逢远非名家,但他却从未敢将这一追求置诸脑后。就在面对突然出现的我们社会的某些苦难,不幸时,他也会毫不犹豫的付出一己绵薄!2008年,在陕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铜铸爱心赈灾”活动中,他就曾以书作助力;2003年,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省文联组织的本省百名书画家资助贫困失学儿童活动中,他再次捐助了书作,并因此被授予由某位原省领导签名的公德证书。高逢在其书作,特别是在其榜书中透出的那股逼人的正气,不就是他将信仰与人格注入其中的生动注脚? 值此《大野之风》付梓之际,谨以如上感言作为祝贺,也权作六年前的《感叹高逢》一文的不足。 2012年7月12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