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备考资料_语文教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课例赏鉴(整理精校版)
文本内容,大到事件背景、篇章结构、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等,应该说,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上教学的内容。但课堂的时间有限、容量有限,尤其是省级教学大赛的课,不可能给你的时间比别人的多。那么,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赢得评委的认同呢?
我以为,首先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长课文,教学内容可以有许多选择: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和古诗词,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以及有关背景,贾府的环境,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小说的语言特色……虽然学生已经读过这篇课文,但在一个课时内要想全面系统地教学完课文的这些所有内容,显然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首先是找好切入点,选好教学内容,这是赛教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张肖侠老师在赛教时抽到了这篇长课文,她很聪明,根据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选择了“环境描写”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既可以面对整篇课文,又可以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不至于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使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学习这么一篇长课文。其实,许多老师都将人物描写选作这篇课文重点内容。因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一回是第一次亮相,而且人物的出场方式、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很值得作为这一节课教学的内容。但张老师独辟蹊径,紧紧抓住本节课“环境描写”这个教学中心,从对课文标题的比较分析入手,通过三个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对贾母处和贾政处环境的比较探讨,使同学们对贾府的环境有了明晰的了解。但这还不够,张老师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服饰、礼仪家规等侧面探讨了贾府的环境氛围,进而探究这些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及意义,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本课的环境描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教学过程,首先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情况,了解学情,以便于教学更有针对性;再讨论标题,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心——环境描写;然后,与学生一起研讨三处重点环境描写的特点;接着又从服饰、礼规等侧面展现贾府的典型环境;最后总结课文环境描写的特点。整节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结构紧凑,内容完整。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特别善于设问。她的问题层层深入,针对学生的理解,不断进行追问。在层层追问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对话,研讨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阅读研讨中获得收益。比如,在讨论了贾母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次数、特点之后,张老师追问道:“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描写贾母住处,况且贾母也是一家之主,那么贾母居处是不是正内室?”引导学生讨论贾母居处是不是正内室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话题转到贾政居处。这样的追问在课堂很多,不仅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而且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一气呵成,过渡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善于抓住重点的词语品味揣摩,突显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真特性。语文教学,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抛开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语文教学就可能走向“泛语文”、“假语文”的泥潭。比如对标题中“进”与“迎”“回”的比较和揣摩,对匾牌上“敕造”二字的讨论与探究,对“轩
峻壮丽”和“轩昂壮丽”的比较与品味等,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始终贯彻于课堂学习之中,也是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或句子的研讨中进一步理解文意,体悟作者饱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和深意。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特别是在教学能手大赛这样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所以,赛教不仅仅赛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更赛的是教师的勇气胆识和教学机智。张老师的这节课,基本采用的还是教师预设提问,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教学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我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来,再通过研讨对话来解决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就会更强一些。另外,在研讨问题过程中,就像张老师自己在“执教感言”中所说的那样,在学生表达不流畅的情况下,教师急于表达,造成了研讨不深入的现象。如果能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研读课文,而不是急于给出结论,学生的学习收获可能会更大些,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当然,这些假设,都要立足于有足够的时间等条件作保证。
[作者:执教/张肖侠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7-8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