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安石
王安石——中国历史上的流浪汉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重来不缺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人,才形成了中国的脊梁。奇迹般地,在历史的舞台上,我看到了集这些品质于一身的人——王安石。
无可辩驳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因“熙宁变法”而被牵涉进宋朝甚至历史兴衰的是是非非之中。他曾配享孔庙,成为继孔子、孟子之后的第三个圣人;他也曾被贬为“古今第一小人”。如此两个极端的相对立的称号不可思议的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说,王安石成也熙宁,败也熙宁。而王安石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熙宁变法”的理念,至少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先进的、进步的,与现在许多国家治理国家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既然具有先进的改革思想,那为什么以此为指导的变法会失败呢?失败的原因,已经有许多专家反复论证了,我想谈的是我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原因。
“熙宁变法”变法的思想,的确是进步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变法是一个牵涉甚广的行为,所以,它需要一个强大的势力来支持。在封建社会,自然就是皇帝,王安石他寻求到了神宗的支持。所以,他的变法代了表皇帝的利益,满足封建皇帝统治的需要,而变法中的确有涉及到巩固中央集权的条例。但有些条例,例如“将兵法”和“免行法”,一个是要将识其兵,一个是提倡自由通商的思想。自由通商就不用说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来就是重农抑商,皇帝是不会允许商业自由发展起来的。那么“将兵法”“保甲法”呢?王安石这么做也是为了强兵啊,是为了使本朝有能力与金国对抗而提出的良策。为什么反而会侵犯神宗的利益呢?我们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皇帝的。他害怕自己的子孙有一天也遭遇同样的事情,所以,他将将和兵分开,是兵不识将,将不知其兵,以免将军们培养自己的势力。神宗是一名雄心勃勃的皇帝,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拥有太过强大的实力,王安石这一种做法自然会引起神宗的猜忌,再加上反对派和神宗的母亲高太后等贵族在自己身边吵吵闹闹,就自然降低了对王安石的信任,才有了第一次的罢相。
王安石与神宗闹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变法的根本目的不同。神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为了自己的家天下;王安石则是为了富国强兵,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既然如此,他的变法应该很受老百姓欢迎才对啊。可是事与愿违,王安石的宅子前老是有人来抗议。这是为什么呢?比如“青苗法”,其实就是农村借贷,春发秋敛,由政府以较低的利息贷款给农民,使农民有足够的资金重新投入生产,在不增加税率的情况下,增加税收的收入。这可是一个双赢的政策,可是实行起来又怎样呢?这反而成为了官吏们贪污的一个缺口,不但没有帮到农民,反而是他们的生活过得更苦。变法中的许多条例也是这样,即使条例本身很合理,很科学,但是实行
起来就会出现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在实行的时候缺乏一个监督机构,一个独立于官僚机制外的监督机构,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变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的变法都近乎是一场革命,而每一次的革命都有它的阶级性,它由一定的阶级主导,最后胜利的果实也属于这一阶级。那么,王安石变法是代表哪一阶级呢?士大夫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商人还是农民?我还没有想明白,或许他不代表哪一阶级,他只代表他自己,他游走于各个阶级,留在了阶级之间的缝隙当中,被任何一个阶级所接纳所不接纳吧?他就像一个流浪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就那样一直流浪着,直到死去。
王安石这一类人,可以算是人类中的异类了,他们只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一生为之奋斗,即使失败也不后悔。我想,我们至少可以为他的勇气,为他的固执鼓掌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