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课时 学案 苏教版必修三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课时 学案 苏教版必修三
[目标导读] 1分析生长素的运输特点。2.探究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3.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并分析相关的实例。
[重难点击]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1.植物的向性运动包括:向光性、向水性、向化性、向重力性;植物的感性运动包括偏上性或偏下性、感夜性、感热性、感震性。 2.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1)产生条件:单侧光照射。 (2)感光部位:胚芽鞘顶端。 (3)产生部位:胚芽鞘顶端。 (4)作用部位:顶端下部的生长部位。
(5)作用机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多→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向光侧生长慢)→向光弯曲生长。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4.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也就是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相应的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 课堂导入
图为雪松,高度可达十几米,雪松的生长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雪松整体呈现宝塔型,其原因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在哪些部位?如何运输?有哪些生理作用?这些生理作用有什么特性呢?
探究点一 生长素的分布与运输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并不完全一致,需要进行一定的运输才能发挥生理效应。
1.生长素的合成和分布
(1)生长素主要在分生组织内合成,如茎尖、幼嫩的叶和芽、发育着的种子等。 (2)生长素大多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尖。
小贴士 植物体不同部位生长素的含量比较,?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2?生长旺盛部位>衰老部位,如幼根>老根。 2.生长素的运输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韧皮部运输,运输方向取决于两端有机物的浓度差;另一种是限于胚芽鞘、幼茎的薄壁细胞间短距离、单方向的极性运输。在极性运输时,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2)观察下面实验,分析:
①根据上述实验,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向运输。
②若仅设计a组,不足之处是仅能证明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但不能证明倒转过来不能运输。
③若b组形态学上端在上,而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下面,行吗?为什么? 答案 不行。不能排除重力作用。 ④a与b两组的对照类型为相互对照。
⑤生长素的这种运输方式称为极性运输,是限于胚芽鞘、幼茎的薄壁细胞间短距离、单方向的运输方式。
(3)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使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的同时,在顶端产生
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同理,横放的植物,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观察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A、B中属于极性运输的是②③④,属于横向运输的是①⑤⑥。
(4)研究表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侧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向侧芽运输,由此推断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小贴士 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的辨别方法
①层次越高的枝条相对下面枝条为形态学的?? 上端
地上部分?②以树干中轴为基准,同一枝条距中轴越远的
?? 为形态学的上端
①以地面为基准,距地面越深的根为形态学的?? 上端
地下部分?②以主根中轴为基准,同一侧根距中轴越远的
?? 为形态学的上端归纳提炼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1)韧皮部运输:取决于生长素的浓度差。
(2)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是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3)横向运输:由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外界因素引起的运输方式。 活学活用
1.对胚芽鞘甲做如图所示的处理,形成胚芽鞘乙,请回答:
(1)光照后它的弯曲情况是________。
(2)如图是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由②向①运输 B.生长素由①向③运输 C.生长素由④向③运输 D.③处的生长比④处快 答案 (1)不弯曲 (2)C
解析 (1)图中胚芽鞘甲形态学的上端为P,下端为Q,所以生长素只能由P向Q运输。在胚芽鞘乙中,P和Q颠倒,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
方法链接 如何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
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要注意两看:一看胚芽鞘顶端以下的部位能否获得生长素,若能则生长,若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二看胚芽鞘顶端以下部位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若均匀则直立生长,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探究点二 探究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没有关系呢?通过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 探究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对插条生根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设计实验
①实验材料:秋海棠、吲哚乙酸、烧杯、蒸馏水。 ②方法步骤:a.配制不同浓度(10
-11
~109 mol·L1)的吲哚乙酸溶液;b.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乙-
-
酸处理实验材料;c.一定时间(一般处理6~12 h)后,将处理的实验材料进行生根培养;d.观察记录不定根的数量和长度。 (3)结果分析
某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推断,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约为10
-10
mol/L,浓
度较高或者较低(B、D、E组)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都会下降,当浓度过高时(F组),还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