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1宋明理学限时规范特训.doc
41宋明理学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 ?
一、选择题
1. [2017?山东FI照模拟]甘肃敦煌岀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屮国木土僧人编写的 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 明()
A. 佛教思想冲击着小国的传统文化 B.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 了《父母恩重经》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 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 [2017 ?广东湛江四校联考]北宋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唐益以明经等科……皆自 投牒求试,不复使人察举矣。于是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于诵书,不识义理。…… 儒雅之风日益颓坏,为士者狂躁险薄,无所不为,积日既久,不胜其弊!”当时有识之士针 对此弊端()
A. 主张恢复察举制度B.反对礼教虚伪僵化 C.重申儒家伦理道徳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不可能主张恢复西汉时期的察举制, 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不是反対礼教虚伪僵化,故B项错误; 司马光认为,隋唐以来的进士科使得儒生“专尚属辞,不木经术”,明经科“止于诵书,不 识义理”,即科举考试只让儒生懂得辞藻华章、经文词句,而对其中所蕴含的儒家义理,却 毫无所知,导致“儒雅之风日益颓坏”,儒生日益浅薄。因此有识之士主张应重巾儒家伦理 道德,注重儒家经典的内在义理,故C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提出的, 故D项错误。
3. [2017 ?北京朝阳模拟]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 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 “义冢”等。 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 重建上古宗法制度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义仓” “义学”“义 冢”体现了儒家倡导的道德标准,这是rh于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动下,北宋士大夫掀起 儒学复兴运动,推动了儒学的普及,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 料没有体现。
4. [2017 ?山东徳州期末]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Z于心而非也,虽英言之出 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 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这一主张()
A. 否定了孔子思想至高无上 B. 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强调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D. 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王阳明认为:学贵在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 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常之人所说,也不能否定。由此可见,王阳明并不认为孔子思想是至 高无上的,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排除。
5. [2017 ?湖南衡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 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 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 “格 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A. 重在经世致用B.蔑视君主权威 C.追求普遍真理D.实质鹿伪教条 答案A
解析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当时朝野上下普 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朱熹针对性地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故A项 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B项错谋;题目 反映的是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思想主张,并未反映追求真理,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思辨化、衿学化的产物,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维护了专制权威,故 D项错误。
6. [2018 ?湛江四校联考]“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 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杲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 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材料强调()
A?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 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 C. 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 D. 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成为官方的正 统观念……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知其维护了封建 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理学也是儒学,故“儒家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 错误;“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故C项错谋;“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 为科举考试内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后半部分,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2017 ?江苏三地模拟]宋明理学是屮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屮华民族的 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 《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 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 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 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 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 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Z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 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 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 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 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吋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 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总结和借鉴北宋二程的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 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 传播对彖不同: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不同: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3) 趋势:世俗化、社会化。
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 “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 果”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并结 合所学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 “他编著《四书集注》” “编撰《童蒙须知》”得出, 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据材料二“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徳规定”得 出,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⑵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 阶层中求发展”“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Z说”得出,传播对象上朱熹是士大夫阶 层,王阳明是发展到普通民众,据材料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王阳明的'致良 知'”得出,认识论上朱熹是格物致知,王阳明是致良知;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简易直 接’为特色” “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 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材料二“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得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 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世俗化,据材料二“走完了它的社会 化的历程”得出社会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一 “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 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得出辩证继承,创新发展,据材料二“打破了朱子'读书 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