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于行为需求导向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思考
基于行为需求导向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思考
摘 要: 本文从行为需求的视角出发,分析新农村规划设计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在分析农村居民行为需求的基础上,揭示现在新农村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总结农村居民行为需求对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指导。
关键词: 行为需求;新农村规划;存在问题;
弯弯的小路、清澈见底的小溪、大树覆盖的村庄、打闹嬉戏的孩子、村口聊天的大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有很多儿时对于村庄的美好回忆。
往昔的儿时回忆已随着城市化的到来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词: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民居成为民居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全新展示空间。民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是居住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体现。新民居建设是将传统文化内涵很好得融入现代建筑手段中,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文化一词一直被用在设计理念中,新农村设计也被文化理念包装的严严实实。很多规划管理者认为,民居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而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本身就违背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空间需求,简单的对新农村进行雕塑化处理。
1 新农村建设现状
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0 年代初,提出 “小康社会”,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在新的背景环境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1]
各级政府为应对新农村政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出“一切为民”的原则,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新农村,确保建成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社会主义农村社区。实现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平房向楼房、村庄向社区转变以及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2]
部分地区提出了“让农村变城市,让农民变市民的口号”。使得乡村到城市急剧转型,这种快速发展导致农村住区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农村住区的快速城市化,忽略农民生活的特殊需求,将农村居民作为城市人来设计,造成了功能分区明显、中心绿地荒废、建筑设计风格统一化,新农村千篇一律。[3]新建的居住区缺少当地文化传统方面的连续性,忽视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另一种是无序发展、盲目扩张,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配套基本空白,生活环境恶劣,打破了原来的生活秩序却没有建立新的秩序。这种新农村建设的悲哀在北方的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尤为明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