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0《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设计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而且将一个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深厚的情谊”这一关键点,借助角色朗读、情境再现、想象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指名朗读并猜出谜底。
头插野鸡毛,身穿滚龙袍,一旦遇敌人,作战呱呱叫。(谜底:蟋蟀) 2.课件出示蟋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自己对蟋蟀的了解。 3.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只蟋蟀的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看图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故事主人公蟋蟀,从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到底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是怎样旅行的?这次旅行有意思吗?它都去了哪里?
2.引读: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或者请教同伴。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3)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质疑提出的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读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承担着读准课文、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是重点研读课文乃至学习全文的基础。
三、借助游戏,集中识字
1.课件出示蟋蟀图片,瞧,小蟋蟀为我们带来了好多句子,你能大声、流畅地读一读吗?
(1)咱们玩捉迷藏吧!
(2)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3)红头悲哀地说。
(4)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2.(课件出示“红头”的卡通形象)瞧,“红头”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词语,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这些词语吗?
咱们、答应、可怜、牙齿、嚼几下、吞下去、咽下去、悲哀、蹭来蹭去、笑眯眯。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能连续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就更棒了。
3.(课件出示“青头”的卡通形象)哈哈,青头也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点念一念!
咱、偷、答、应、卷、骨、齿、嚼、吞、胃、悲、咽、几、泪、眯。 (1)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答”“几”“应”“骨”是多音字。能根据字义区分读音。
“眯”可以做动作体会,明白是“眼皮微微合拢”的意思,通过区分偏旁的方法与“咪”区分开。
“咽”和“嚼”与吃东西相关,所以是口字旁。
4.将学生分成“青头组”和“红头组”,利用字卡展开比赛,看哪组识字最准确。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借助句子识词,借助词语识字,通过反复再现帮助学生准确识字。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全文主要讲了“青头”和“红头”的什么故事? 交流明确: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课文复述做好准备。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旅”“管”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尊重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抓住难点之处详尽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借助亲子阅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主动阅读的良好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说: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2.交流:这是多么可怕的一次旅行,红头是怎样逃脱的?
3.导入:这可真是一次惊险的历程,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其中的惊险,也许,我们会从两只小蟋蟀身上获得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精读课文,体会交流
1.教师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第1~7自然段,学生思考:红头是怎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的?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8~18自然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8~18自然段,读出红头和青头的情绪变化。 (2)用横线画出描写青头帮助、鼓励红头的语句,再大声地读一读。 (3)学生汇报找到的语句,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呈现这些句子,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①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情况很危急,青头很担心红头。)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表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读出青头对红头的担心。 ②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