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从艰难中起步
从艰难中起步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为了建设新中国》,旨在通过教师讲授、收集资料、专题探究等学习方式,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伟大祖国的那一段历史。从而对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状况、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巨大变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堂课的内容是这个主题下的第一个三级课题《从艰难中起步》。本课题以 “一穷二白”、“穷则思变”为核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状况和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决心,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到了六年级无论是调查、搜集的能力还是阅读理解、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了解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课时的内容历史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离学生生活也比较远,所以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就成了完成好这堂课的关键了。
活动目标:
1.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了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懂得珍惜、热爱现在的生活,并且知道要从现在开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2.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改变人民生活状况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活动模式:
创设情境,诱导感情——学文明理,深切感受——激发情感,提升品德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反映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生产,学习情况的录像、图片等; 2.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状况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1.收集并准备介绍20世纪50-60年代的洋货;
2.探究,了解自己长辈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生活状况; 活动实录:
一、创设情境,诱导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身体验一下,也让老师过过主持人的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这里是“实话实说”栏目现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你对你现在的生活满意吗?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谁愿意先来实话实说?
【设计意图】:《实话实说》是学生们都很了解,也很喜欢看的一个栏目。借用这个栏目导入不但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看来有的同学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有的同学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体验另一种生活,你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的。请同学们注意观看下面一段视频,看完以后把你最想说的话告诉大家。(播放视频)
追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情景再现50-60年代人们的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形成反差,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二、学文明理,深切感受
师:你们知道这种艰苦生活是什么时期,什么人过的生活吗?
讲解:这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所过的艰苦生活。所谓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就是1949年至1960年左右,距今也仅仅只有五十几年的历史。如果你们的祖父,祖母一定最清楚那段艰难的历史,因为那便是他们年青时走过的岁月。你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我国当时的基本情况吗?(一穷二白)什么是“一穷”,什么是“二白”呢?( “一穷”是指经济落后;“二白”是指教育,文化落后,文盲多。) 师:我们的新中国是在一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建立的,连年的战火摧残,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不得不面临经济落后,教育、文化落后的困难。让我们先来看看经济落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37—39页的内容,结合刚才看到那段视频,找出答案。
师:你知道当时哪些物品是从国外进口的吗?(有洋火、洋蜡、洋枪、洋铁壶等)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他所说的物品里每件都带有一个什么字?
师:这个“洋”字在当时是进口产品的一种标志,你从课外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有“洋”字的物品?
师:看来,我们祖辈们的生活到处充斥着“洋货”吃的、穿的、路上跑的,甚至玩的,从这小小的“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正因为当时我国物资贫乏、工业生产落后,所以大量物品从国外进口,然而这些“洋货”在当时十分昂贵,只有有钱的人才用的起,而更多的中国老百姓过的却是这样的艰难生活。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一幅图会想到什么呢?(出示反映当时人们饥寒交迫的图片)
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到他们对食物渴望眼神了吗?当时,他们就渴望得到这样一块饼(出示糠馍馍),就是这样一块既难吃,有没有营养的糠馍馍,在当时,也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得到的(出示反映当时的人们饮食的图片)。看完了这些关于食物的图,咱们再来看看另外一幅,看到这幅图你们又会想到些什么?(出示当时百姓所居住的房屋的图片)讲解:摇摇欲坠的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教师讲述自己爷爷奶奶的故事: 这样的房屋就是我们祖辈们所住的房屋,我的爷爷奶奶也曾经这样的房屋里住了几十年,因为房屋的墙是由竹片编的骨架,上面涂上由稀泥和稻草节和匀的泥浆,又透风又漏雨,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我的爷爷奶奶落下了长年不愈的内风湿关节炎。
师:说完了“吃、住”,咱们在来看看“行”。在这里,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下面的图片,结合课外调查的情况,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有哪些出行方式,当时的路况如何?
师:看了建国初期的交通状况,我们再来说说今天的交通状况。对比之后,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吃野菜与糠馍馍,穿破烂不堪的衣服,住四面漏风的房子,走泥泞不堪的道路,孩子们,我们的祖辈们,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新中国的建设。请大家阅读书本,找一找祖辈们在建国初期生活艰难,经济落后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农业生产落后)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在我们书上这幅图旁边有这样一句话,耕地时,人要使出牛一般的力气,为什么呢?
引导:想想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一直拉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们想说些什么?
师:喝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种田人,我们忘不了祖辈们艰难耕作的身影,忘不了他们在天地中撒下的汗水,更忘不了一步步开创未来的艰辛。然而,在他
们建设祖国,开创未来的道路上不仅面临着经济落后的困难,还面临着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多的现象。
教师解说:在旧中国,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哪里还有钱让孩子读书啊!所以新中国成立时,在四亿八千万同胞中,就有三亿八千四百万是文盲,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人民的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屋檐下,都能看到人们勤奋刻苦,挑灯夜读的身影。(图片)
师:一上课时有些同学说向往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学习负担少一些,玩的时间多一些就好了,现在你了解了祖辈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勤奋刻苦的学习的情景想说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或活动的情境,把教科书扩展到广泛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从文中,一张张老照片中,学生入情入景,深刻体验到建国初期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教育艰难,以及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激发情感,提升品德
师:俗话说的好,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不畏艰辛,刻苦学习,勇于探索,才能走出贫困,开创出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祖辈们就是凭着这种毅力,这种精神,从艰难中站了起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穷二白”,走进了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丰衣足食”的八、九十年代,迈向了“繁荣富强”的21世纪。(播放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短片)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新中国的建设者,你们会用什么词?
预设:坚强不屈、勇于探索……
师:我们的祖辈是这样的中国人,我们也要立志做这样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穷则思变,在艰难中我们的祖辈站起来了,短片重现了他们的变化、奋斗,让学生感受到祖辈坚强不屈、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现在的生活,并且知道要从现在开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