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错误的回答
1、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 与新课程理念相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什么?我想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认真为之比对的。
1、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而且鼓励学生大
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2、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3、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师有意为之作专项训练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 1、 教师备课,要有“预谋”;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 2、课堂准备: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
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3、课堂引导: 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教师点评: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5、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提问的机会。
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仅可在授新课前问,可在课后练习前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总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2、
以学生为中心是否影响老师的主导型
从总体上说,教师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
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育者。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很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及其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在教育上,虽有相对的统一要求(如基础知识、技能,待人接物的文明态度,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等),但个体的差异及其发展则是绝对的。过去,我们过多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少。课堂教学决不是消除差异性,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有选择地发展。所以要把上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具有“三童”:童心、童趣、童志。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过去,对待学生的插话,不少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师要训练“课堂机智”,善于化解课堂偶发事件。如一位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加例子在这。
(四)正确面对学生质疑问难时的各种表现。这与上述各方面密切相联系。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出现的情况不一。下面举几例说明: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和创造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心中要多装着学生,做个有心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徐锡的主动性,以使其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是学生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就出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性人才。有人说:“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老师应做到向导的作用。要做到:一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二、积极创设切合主题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热情鼓励,让学生动起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整体。特别要注重培养四性:1.积极性。这是一种对人、对事、对学习的热情、进取态度和向往精神,不是冷淡、回避、消极、被迫。
2.主动性。对待客观事物、对待学习等不是被人推动,而是有自动探究欲望,深入钻研,质疑问难。凡事能思考“三个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将是什么。
3.独立性。在学习上不依靠他人。在同伴中有与众不同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敢于争辩,常指出事物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法。独立性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
4.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错误的回答
在数学课堂中,碰到学生有错的、有误的回答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老师不要马上更正或否定,而要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老师的教学机智,对症下药,灵活地处理,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这样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举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进行,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可以说是各不相同的,在这样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都是正常的,所以在课堂中,常常会有学生回答错误或解答错误。对此老师都不应该粗暴的否定或不加理睬,而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要耐心地听学生讲讲他的想法,让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感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纠正。学习数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其实,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很多时候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其不意,
我们在备课时很难预料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给学生一个自由、民主的空间,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使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转变成精彩一幕的“催化剂”,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我的看法:
1. 首先老师态度要热情,要鼓励学生敢于答问,敢于出错,同时表扬勇于回答问题的
学生; 学生大胆指出教师的知识性错误时,教师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 2. 分析此题,让学生发现错误,并引导学生纠正问题;在此过程老师不能直接指出问
题所在,让学生自己在老师引导中总结印象更深刻;
3. 要相互尊重,留出思考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善于
思维的能力。
4、.利用出现的错误,生成教学的资源
5、对待学生错误的答问,教师要宽容而不纵容错误。
6、有的学生“顽皮”,往往明知故问要“考考老师”, 4.学生提出课文中所写与课外读物不相符合的知识性问题时,教师要先表扬,后说明。”
7.对于书中有的词语,教师照搬“教学参考资料”,解释不清、不够全面,学生提出问题,合乎逻辑,教师要及时纠正,并对学生予以肯定。
8.有的属于学生未读懂课文的含意而提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重复阅读中自己领会、解决。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各种问题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通常,有经验的老师常引导学生进行“五问”;问自己、问同学、问书本(包括词典、课外书)、问老师、问家长(包括有知识经验的长辈)。特别是首先“问自己”,这有助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思维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训练,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