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支教的调查报告
在采访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得到了大量关于这些孩子怎么想,他们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大学生支教的第一手资料。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采访调查的局限性:取样很难做到有代表性,并且能取得的样本数量很少。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根据本班男女比约2:3,开展了对3名男生,5名女生的采访调查。因为需要孩子们的配合,所以这些主动愿意配合我们的孩子,想必在班级的其他活动中也是相对积极活跃的,我们的取样从层次上无法得到更好的代表性。不过,他们都在一样的环境中学习,感触也会是相似的吧,不同的只是愿意与不愿意表达出来而已。接下来进入采访分析报告的正文。
18名学生都有表示,比起老家,自己更喜欢北京,而且北京的老师也要比老家好。 ○
他们这样统一的态度还是让我们吃了一惊。我们小组成员中4个有2个都来自农
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小学及初中教育比起城里差太多。而且这只是一个私立小学,每学期每名学生上交1080元作为书本费和保险费,老师的工资肯定不高,因此能雇佣到的老师的水平也不会太高。至于他们老师的教学态度,就我们小组观察,并没有很高的教学热情。只要大学生一来,随时可以结束自己的教学让大学生上课。如果大学生存在“拖堂”现象那他们也会很爽快的同意。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教学质量也要比老家的老师好?这样让我在思考那些孩子老家的老师们平时上课是怎么样。
28名学生中3名男生明确表示希望能考高中,1名女生明确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
医生,1名女生明确表示自己想考传媒大学当外景美食主持人,1名女生明确表示自己以后会去技术学校学美发,还有2名女生表示对未来很迷茫。(注:根据北京现行制度,他们接下来如果想留北京念书只能能念技校。如果要考高中需要回原籍,同时,据他们说,需要重新念一次初中三年级——但不知是否为强制。)
我们采访的这8个孩子,应该包含了这个班所有要考高中的孩子。因为之前有在班
上问过他们今后的打算,几乎是全班异口同声的说:读技校。那么,除了这5个可能会
1
上高中的孩子,其他人都会去学一门技术,以此为生。这26个人是多数。我们要怎样培养以后会以技工的身份进入社会的这些孩子,我们要教给他们怎样一些东西让他们的生活能变得更有希望。这群孩子中的多数以后会成为技工,这样的孩子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能否让我们放心,这是一个未来的问题。而现在对他们的培养,关乎着他们的未来,关乎着社会的未来。
38名学生都认为,大学生上课趣味性第一,实用性第二,第三才能排知识性。都希望○
能按兴趣分组教学。
4对英语课的态度,8名学生差别很大。简单地说,有目的想考大学的学生,甚至希望○
大学生能为他们传授具有连贯性的英语知识。而不想考大学甚至高中的学生,则对英语课非常反感厌恶。
5男生更喜欢历史地理的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和一些生活上的技能技巧,女生则喜欢音○
乐美术以及电影。
按兴趣分组能解决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能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学到一些
东西。关键是,在人员和场地都有限的情况下,分组教学操作起来太难了。这样的话,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帮助。只有大学生的支教,做不到那么好。我们的力量还太小。
6在得知我们觉得现在的支教效率不高之后,这些学生纷纷表示了对大学生老师的安○
慰。有一名学生总结似的说了一句:不听课的人始终不听,不用太在意有些人。
最后这一条我认为说到了关键。我们支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结合了这些孩子未
来的发展出路之后,我们的支教的目的又该是什么?在有限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我们又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什么?真的不用去在意有些不听课的人?这样的教育和“把垃圾当垃圾”的教育理念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支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这个社会更美好。对于有志于考高中的孩子,我们希望我们能给他们学习的帮助。而更多的很明白自己以后回去技校学一门技术并以此为生的孩子呢?我们的支教能给他们什么?在他
2
们以后的生活中,在他们以后为社会做贡献时,会不会有那么一丝丝贡献,是有我们这些大学生支教所激发出来的?我们对未来,有最美好的希冀。我们今天怎么做将会推动形成我们怎么样的的未来。大学生支教,必须更科学更有效率一些。
我们的建议
按计划书中所写,我们小组通过分析,将从大学生、学校、政府三方面出发提出可行性改进策略(最主要还是大学生层面)。希望能给以后做支教的大学生们留下一点经验。也希望流动儿童们能得到更好的关心和教育。
大学生
1. 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在参与支教前经过一定的培训。
我们相信,北理工的学子去支教,在知识层面上是不欠缺的,每次去支教,也会是精心准备的。但是,他们太缺少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技巧,缺少把枯燥的事物讲述得生动活泼的技巧,缺乏对课程和对孩子们心理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可以在名志愿者被正式派出作为老师前,可以请师范类学校的同学帮助进行授课技能类培训,请有经验的学长对他们进行学校实际情况的讲解与经验交流。 2. 大学生志愿者讲课应有备案。
对每个班的学生来讲,他们最反感的事同一个人重复讲一件事和不同的人也重复讲一件事。对支教的每个班级进行授课内容的备案,可避免这样的情况,也能提高讲课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他们讲最多的知识。同时,如果有临时来的支教团队(比如因团日活动需要而来的团队),也能给他们做一个参考,可以讲什么,应当避免讲什么。
3
3. 大学生支教不要固定在同一个班级。
由现在的模式看,延河之星志愿者支教是在一年内固定在某个班级的,学生们希望有新鲜感。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人格魅力,轮换着教学班级可能对学生有更好的影响。而且,建议2为建议3提供了可能。每个班级的上课内容都是有备案的,这样可以在老师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的情况下不与其他老师上课内容冲突的授课。具体而言,我并不是要说每次课都要换一个人换一个班。个人觉得可以以3堂课为一个内容板块的模式让老师准备上课内容,3堂课之后轮换班级。这样既保证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完整性,也保证了学生的新鲜感。
4. 大学生支教要更有目的性和责任感。
我们支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社会。我们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他们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就是怎样。
我们要满足那些有特别强求知欲和特别强学习目的的孩子,给他们创造更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我们没法改变的是户籍制度。我们能改变的,只是帮那些孩子把初中的知识学得更好更扎实,以应付考试。我们还要想想,怎么去教育大多数孩子,大多数明确自己以后回去技校的孩子。课本上的知识或许真的对他们来说没那么大用处,或者就算你给他讲了百科知识他们也用不到也没出去“炫耀”,给这些孩子,我们应当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在课堂上可以多将一些生活技能,这是他们能学以致用的,能切实影响到他们生活的。可以多上一些音乐美术课。这样做,只是为了能用最真最美的东西去触动他们的心。音乐和美术这样的科目本来就是一种精神寄托。还可以给他们讲一些趣味百科,我们或许无法培养出爱迪生,但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知道一些基础科学,不会被一般的谣言蛊惑的学生。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篇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他教的学生们,或许一辈子都不懂牛顿定理是什么,但是,却在无意中拯救了地球。
学校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