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笔记全
性和感染力。
13.分析《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写作特点。答体文的最大特色是表达方式上的议论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为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厕部分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作者也显示高超的技巧。作者主要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此外,本文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
14.分析韩愈《进学解》一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答:韩愈《进学解》一文的主旨是感叹不遇、自鸣不平。本文具有以下几方面艺术特色。首先,本文借“解”字的多种义项命题布局,结构全文。文章系模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而作,却又自具机杼,面貌新鲜。作者巧妙利用“解”字具有“解析”、“辩解”、“解嘲”等义项,命题布局,使文章意脉贯通。其次,文辞似庄实谐,似谐实庄,平和谦抑之中,实多牢骚不平之气;嬉笑调侃之中,又或见坎坷困顿之悲。再次,本文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形式技巧,又加以革新改造,使文章在浑浩流转之中,又富整饬之美。遣词造句尤为精粹,诸如“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业精于勤”。“含英咀华”等,皆已成为后人习用的成语。
15.分析柳宗元锻大尉逸事状卜文中段大尉的性格特征及表现方法。答:本文是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传主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出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三者交相辉映,多侧面地表现出了段太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的个性。段大尉是封建社会一位正直廉洁的官吏的典型。文章在塑造段太尉这一人物形象时,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记叙,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虽不着一句议论,而作者的榆扬褒贬则暗寓其中。在文章中,作者还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湛之横暴及朱论之奸诈作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此外,作者打破三件逸事原有的时间顺序,将矛盾冲突尖锐,最富于戏剧性的“勇服郭照”提至“仁愧焦令湛”之前,以“先声夺人”,突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16.分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答:柳宗元此文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在永贞革新中的重要政治观点:与民休息,不可生事扰民。作者针对中唐时期政苛令烦、民不聊生的现实,提出这一观点,自有其进步意义。当然,其中也带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消极成份。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本文说理,采用了类比和对比方法:作者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又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的态度、方法及结果诸方面进行对比。通过这两个途径,作者简明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17.分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的意旨和艺术特色。答:这首七律,通过回顾西晋灭亡东吴的历史场景,生动地表达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见识。作者结合当时形势借古讽今:一是警告藩镇割据势力切勿依据山川形势而划地为王;一是提醒朝廷应居安思危,切勿骄奢淫侈,蹈六朝覆亡的故辙。显示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在艺术表现上,此诗最大的特色在于将西晋与东吴、统一与分裂、古代与当时两相映照。诗歌前四句描述史实,从西晋、东吴两面着笔,彼此映照,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败,虚实相间,笔致洗练。“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的运用,使整幅画面显得声势浩荡,气象生动。后四句生发议论,对六朝兴废作了高度概括,借古鉴今,告诫人们记取教训,语重心长,言简意赅。作者对史料的择取融裁精审,繁简处置得体。叙事议论互为表里,怀古慨今交融一体,描述简练生动,议论深刻精警。
18.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旨,有几种说法?分析作者写此诗的主观意图和客观影响。答: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论者歧见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为讽喻说,一为爱情说,一为双重主题说。此诗对李、杨悲剧的描述,虽依据了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但已融进了作者许多艺术想象和加工创造。因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出被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杨早先的逸乐误国,作者虽有所讽刺但非主要。对李、杨后来的生死契阔,作者深有同情。对李、杨不顾天人阻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感情,则不禁感动与激赏。尽管此诗前半部分的有些描述,对李、杨有所讥刺讽喻,但作者的旨意,显然还是对悲剧的同情与对真爱的歌颂。虽然人们未必相信李杨帝妃之间真有如此深挚的爱情,但由于诗人热情歌唱了悲剧中这种患难、忠贞、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爱情,而且其艺术表现又如此生动而富有魅力,所以后人至今还是深爱读这篇杰作。
19.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答:《长恨歌》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首先,将现实生活的精细描绘与艺术想象的酣畅表达相结合,将生动、完整的事故性与哀婉、浓烈的抒情性相结合,使这首叙事长诗呈现出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是作品艺术上最有感染力的成功之处。其次,本诗情节生动曲折。这既因李、杨情事本身的离奇独特,也得力于诗人的精心构撰。按理,杨妃死后,悲剧已经完成,作者却匠心独运,大肆铺写李在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流丽细致地描写出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了情节继续深人发展,不仅生发出第四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迭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题。再次,本诗塑造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对李,主要突出了他早先的沉迷逸乐和晚来对杨的苦苦相思;对杨,则侧重描绘她的美丽身姿及身登仙界后依然对李忠贞不渝。作者将笔触深人到人物的内心,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精致地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之写李,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写杨),使笔下人物形象显得真实、丰满、生动感人。此外,此诗叙事详略有致,张驰自如;抒情缠绵细腻,哀婉动人;章法上下贯通,前后钩连;语言优美明丽,典雅流畅,姻熟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这些艺术表现上的优长,使此诗获得历代读者普遍的赞赏,誉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
20.具体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特色。答: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描绘琵琶女演奏乐曲的一段文字,历来备受推崇。首先,作者以层出不穷的新颖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以帮助人们对乐曲内容。声情的感受与理解。其次,作者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
传导出当乐曲休止、间歇时那种余音袅袅、意味丰富、令人浮想翩翩的艺术审美感受,揭示出了“有无相生”的审美规律。再次借助多重比喻,作者还描绘出了乐曲声情的丰富变化,显现出琵琶女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使琵琶曲音调之悲怆掩抑、突兀不平与琵琶女身世之飘流零落、感情之喜怒哀乐互为表里,互相生发,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本诗主旨的理解。 21.试述李朝威《柳毅传》的艺术特色。答:李朝威所作《柳毅传》这篇小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首先,作品构思奇特,结构宏伟,情节波澜曲折。作品围绕龙女的婚姻问题展开,写柳毅落第、途遇龙女、哀其不幸、为其至洞庭送信,钱塘君救回龙女,满宫欢庆。至此,故事本可结束,但钱塘君突然出面作媒,要将龙女强行嫁给柳毅,故事波折又起。柳毅刚强不屈,义正辞严拒绝钱塘,钱塘认错,波澜稍息。柳毅回家后,娶妻先后亡故,复娶卢氏,眼看已偏离主线,然而孰知卢氏即龙女,于是开而复合。由于作者忠实于生活的逻辑,其情节设计虽出意料,却仍合情理,奇而不怪丹人信服。其次,本篇的人物描写相当成功。如柳毅的见义勇为、救人急难、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格,龙女敢于追求婚姻幸福而又通情达理、温婉柔顺的性格对龙君的仁慈、谦和都极具特点。而对钱塘君的刻划尤为出色。救龙女一事,写出了他的暴烈、勇猛、嫉恶如仇,但又鲁莽草率,为龙女提亲一段,则写出了他的蛮横无礼和知错及改。这一人物,个性鲜明,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仍不失其可爱。再次,小说善于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驰骋想象。文中写钱塘君得知龙女受苦,怒而挣脱锁链,破空飞去的一段文字,想象瑰丽,气势磅礴,描述充满激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2.试述王勃《膝王阁序》的写作特点。答:这是一篇赠序。作者借参与滕王阁宴会、登高望远之际,感怀时事,慨叹遭遇,抒写怀抱。文中虽然不无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艾嗟叹,但更多的、也更为强烈的却是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这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全文围绕滕王阁宴会这一中心展开。全文段段扣题,层层转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文思相当缜密。文中第二段写景,文辞瑰丽,笔法多变。作者以色彩的浓淡、视角的俯仰、景致的远近、声音的虚实等多个角度来展现股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把秋日风光描绘得流丽飞动,有声有色。尤其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色彩明丽、动静相衬而富有诗意,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文章三、四两段使用了大量典故来表现内心情感的跌宕变化。无论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均切合自身的遭际心迹,给人以宛转曲达、无施不宜之感。本文是骄文,通篇均是四六句,且以对偶贯串始终,形式严整精美,而笔致的自然流利,情感的起伏跌宕,又使文章显得气势通畅而全无一般骄文的难免的板滞。 六、阅读与理解
(一)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半不救,弃城而适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年,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增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这段文字出于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张中丞传后叙》,作者韩愈。
2.解释:沮遏相环设淫辞日滋.答:沮遏:阻止相环:一个连一个,众多的意思。设淫辞:捏造荒谬的言辞。日滋:一天天增多。
3.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旨是什么?答:这段文字高度颂
扬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以寡敌众、捍卫天下之功
(二)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信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令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率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急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1.这段文字出于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于韩愈所作《进学解》。
2.解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答:学业由勤奋而专精,由玩乐而荒废;修养由独立思考而成功,由人云亦云而失败。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凡具有一点长处的人都加以录用,以治一种经书著名的人无不起用。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此段文字写国子先生解析进学正义,向诸生陈明形势,正面得出结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三)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歧,朱泌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沙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泌反,太尉终,史以告5此,泌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1.这段文字出于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段大尉逸事状》一文,作者柳宗元。
2.解释:戒其族团致故封识.戒其族:告诫他的家属。固致:坚持要赠送。故封识:原来封存的标记。 3.这段文字写了什么?主人公是谁?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这段文字写段大尉拒纳朱琳货币的逸事。主人公是段太尉。通过此事反映了段太尉的识见和气节。
(四)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水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术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干,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化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种树郭橐驼传》,作者是柳宗元
2.解释:顺木之天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答:栽种时要像对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主要用了什么方法?答:这段文字主要写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主要用了对比方法,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的态度、方法及结果诸方面进行对比。
(五)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半以祸。三暮史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勋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学而幼孩,遂尔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缀飨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2.解释: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蚤缫而绪,骚织而缕。答: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好像很怜爱百姓,而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祸害。蚤缫而给,蚤织而缕:早早的煮茧抽丝,早早的把线织成布匹。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答:这段文字以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大议论,写为政之道。主要用了类比方法。作者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令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回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年则足羞,官盛则近谈。”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砍!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师说》,作者韩愈。
2.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答: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句读,就想请教老师;不能解决疑难,却不想请教老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感到耻辱,以高官为师则又近于诌媚。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答:此段文字慨叹师道不传,逐层讽谕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风气:一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提为圣愚之别;二是为子择师与己耻从师相比,是为不明;三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相比,是为不智。
(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杂说》(四),作者韩愈。
2.解释:骄死于槽枥之间。答:与凡马同死于马厩之中。
3.概括这段文字主旨。此段文字主旨是论良马易求,伯乐难得。
(八)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杂说》,作者韩愈。
2.解释: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解释: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可能要吃掉一石饲料。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它能日行千里而以相应的饲料喂它。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使要求和一般马一样也不可能。
3.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此段文字论世少伯乐,故良马无闻。
(九)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杂说》,作者韩愈。
2.解释: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答:策之不以其道:不按照它的特性来驾驭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3.概括此段文字的主要观点。答:此段文字论欲识良马,得先求伯乐。
(十)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涂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排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
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死地。鹤汀克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同峦之体势。披绣阔,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行其骇属。阎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雾,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鼓蠢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膝王阁序》,作者王勃。
2.解释:渔舟唱晚,响穷彭嘉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答:傍晚时分,江上的渔舟传出阵阵歌声,声音一直传到彭蠡湖之滨;群雁受寒而惊,鸣叫声一直到衡阳水边才止息。
3.概括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中的写景名句。此段文字主要是写景。点明举行宴会的时间和地点,描绘膝王阁的高峻以及登楼所见的景物,由近及远,向外延伸。此段文字中的写景名句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十一)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食于生人。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美。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民之悬,清民之蝎,未尝怵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而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徊挠脆怯,颠踬窜踣,也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卉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故曰: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自《野庙碑》,作者陆龟蒙。
2.解释: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尔。答:如果在古时说来,(这样的淫祀)是不合道理的;在今天说来,那么也许神还不值得责怪。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尔:这只是头戴官帽会说话的土木偶像罢了。
3.概括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这段文字讥讽了当今官吏的危害有甚于土木之偶,揭露了他们虚伪腐朽的卑劣面目。
(十二)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生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连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祛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埋,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紫青燎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线为类。悠悠乎与颜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1.这段文字出于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这段文字出于《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柳宗元。
2.解释:攒蹙;萦青缭白;引觞答:攒蹙:聚集收缩。萦青缭白:青山与白水相互索绕。引觞:拿起酒杯。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答:这段文字主要写西山之怪特,及游西山得到的独特感受。作者在写景时,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从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及非凡气势。
(十三)呜呼!天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灾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出自《阿房宫赋》,作者杜牧。
2.解释:族拒秦鉴。答:族:灭族。拒秦:抵抗秦国。鉴:以??为借鉴。
3.此段文字中的“六国”指哪六国?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段文字中的“六国”,指战国时魏、赵、韩、齐、楚、燕六国。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爱人民。
魏晋南北朝部分 [目的与要求]
1.分清每位作家尤其是重要作家所属时代。 2.掌握重要作家如曹操、曹植、陶渊明、鲍照、庚信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主要作品。
3.分清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各有哪些代表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考核点]
本部分精读篇目: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吁嗟篇》、《登楼赋》、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左思《咏史》、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咏荆轲》、《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孔稚硅《北山移文》、谢跳《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郦道元《三峡》,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歌》。
[重点]重要作家:曹操、曹植、王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庚信。重要篇目:(与精读篇目同)。 [难点]①每位作家归属时代及每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②每篇课文的文体形式。 [考核点]
(一)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 曹植,字子建,有《曹子建集》。 王粲,字仲宣,有《王侍中集》。 阮籍,字嗣宗,有《阮步兵集》。 嵇康,宇叔夜,有《嵇中散集》。 左思,字太冲,有《左太冲集》。 刘琨,字越石,有《刘越石集》。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有《西京杂记》、《抱朴子》、《神仙传》等。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
谢灵运,世称谢康乐,有《谢康乐集》。 鲍照,字明远,世称鲍参军,有《鲍参军集》。 谢眺,字玄晖,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有《谢宣城集》。
庚信,字子山,有《庚子山集》。 (二)名句出处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2.老驻伏根,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呼。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9.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 10.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上兮,岂穷达而心。——王粲《登楼赋》
11.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二)
12.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湛》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跳《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18.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庚信《拟咏怀》(其一)
19.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民歌《西洲曲》 2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三)“第一”、“最”的作家、作品
1.曹操《观沧海》是我国诗史上最早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
2.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3.曹植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
4.曹植《赠白马王彪》最早见于《魏氏春秋》。 5.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 6.陈琳,“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以《饮马长城窟行》最有名。
7.谢灵运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
8.谢跳的一些短诗,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已开唐人绝句的先河。
9.孔稚硅所作以《北山移文》最著名。
10.庚信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作家,他融合了南北诗风,兼有刚健与柔媚之美,成为唐诗的先驱。 11.《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 12《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四)名词术语
1.《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由刘义庆和他的门客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凡三卷。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轶事和言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士族阶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2.元嘉三大家:南朝诗人谢灵运、鲍照和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
3.永明体:齐武帝永明年间,谢跳和沈约等人所作的诗注意对仗和音律,称“永明体”。
4.大小谢:南朝诗人谢灵运和谢跳都以山水诗著称,并称“大小谢”。
5.江郎才尽:指南朝文人江淹,晚年地位升高,才思微退,文学创作不如以前旺盛,时人有“江郎才尽”之说。
6.吴均体:梁朝文人吴均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书名《水经注》。《水经注》不仅介绍了一千二百五十余条河流,描绘了祖国壮丽山川,还记载了许多名胜古迹、神话传说和各地风土人情,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8.徐庚体:南朝著名诗人庚肩吾之子庚信,自幼出人宫廷,与徐陵同为梁朝的宫廷诗人。早年诗赋多淫靡靡丽,称“徐庚体”。(五)本部分的骈体作品丘迟《与陈伯之书》(骈体书信)孔稚洼《北山移文》(骈文)江淹《别赋》(骄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骈文)庚信《哀江南赋序》(骈文)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诗史上最早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5.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 7.钟嵘称(曹植)的诗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8.(曹植)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 9.《赠白马王彪》最早载于(《魏氏春秋》)。 10.《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陈情表》的作者是(李密)
1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3.“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字(仲宣)
14《饮马长城窟行》的作者是(陈琳),字(孔璋)。 15.阮籍,字(嗣宗),《(咏怀诗)》八十二首为其代表作。
16.嵇康,字(叔夜),曾拜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17.左思,字(太冲),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部赋》),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誉。 18?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19?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20.《咏史》诗,起源于东汉初年的(班固)。 21.“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出自(刘琨)的(《重赠卢湛》)一诗,作者字(越石)。 22.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23.课文《画工弃市》选自(《西京杂记》)一书。全书记载西汉的遗闻轶事,杂有怪诞传说。(鲁迅)称它“意绪秀异,文笔可观’(《中国小说史略》)。 2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5.《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2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9.(谢灵运)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
30.“(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出自《(《登池上楼》)》一诗。
31.刘义庆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32.(《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 33.鲁迅称《(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34.鲍照,字(明远),世称(鲍参军)。
35.(鲍照)和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为“元嘉三大家”。
36.《拟行路难》十八首的作者是(鲍照)。 37.(鲍照)是大力采用七言诗写作的第一人。 38.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9.(谢跳),字(玄晖),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40.“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的丘迟《(与陈伯之书)》一文。
41.孔稚挂,字(德漳),所作以(《北山移文》)最著名。
4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出自(江淹)的(别赋)。
43.“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出于(《登楼赋》)一文。
44.(吴均),字叔痒,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当时文坛上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45.《续齐谐记》的作者是(吴均)。
4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出自(《与宋元思书》)一文。
47.《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宏景)。 48.《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49.(庚信)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作家,字(子山)。 50.(庚信)融合了南北诗风,其诗兼有刚健与柔媚之美,成为唐诗的先驱,在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5l.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52.“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出自庚信的(《哀江南赋序》)
53.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 54.(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55.庚信,著名诗人(庚肩吾)之子,与徐陵同为梁朝的宫廷诗人,早年诗赋多淫靡绮丽,称(徐质体)。 56.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57.(钟嵘)的《诗品》称(江淹)的诗“诗体总杂,善于摹拟”。
58.(谢跳)的一些短诗,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遣词自然,情味隽永,已开唐人绝句的先河。
59.齐武帝永明年间,谢跳和沈约等人所作的诗注意对仗和音律,称(“永明体”)。 60.《代东武吟》的作者是(鲍照)。
61.《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轶事和言谈。 62.梁(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引书多达4(余种,极有资料价值,现已失传。 63.《扶风歌》的作者是(刘琨)。
64.“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出自(登楼赋)一文。
65.“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王粲)的诗句。 66.王粲,字(仲宣),有《王侍中集》。 67.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 68.(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
69.刘琨,字(赵石),所作诗表现了爱国思想,抒写了壮志未酬和英雄末路的悲愤感情,格调悲壮激越,对后代的爱国诗人很有影响。
70.(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说:“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7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 72.谢灵运诗文集名(《谢康乐集》),鲍照诗文集名(《鲍参军集》)。
73.谢跳受谢灵运的影响,绝大多数作品清新流丽。(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赞美道:“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74.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篇优美的骈体书信。 75.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营乱飞)。 76.江淹,字(文通),(钟峰)《诗品》称其“诗体总杂,善于摹拟”。
77.(《别赋》)是江淹抒情赋中的名作,描写种种离情别绪的黯然销魂。
78.(杜甫)曾说“度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79.《敕勒歌》是一首(敕勒)族的民歌。 8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l.“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与(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
82。(陈琳)和阮都以擅长军檄文书而著名当时。 83.诗句“战士食糟糠,贤者处篙莱”的作者是(阮籍)。
84.李善称(阮籍)“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85。(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 86.《抱朴子》《神仙传》的作者是(葛洪)。 87.钟嵘在《诗品》中慨叹(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88?谢宣城指(谢跳)。
89.南朝江淹晚年才思微退,文学创作不如以前旺盛,时人有(江郎才尽)之说。
90.南朝的山水小品,以(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为代表。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曹丕创作的是(B)A.《短歌行》B.《燕歌行》C.《七哀诗》D.《饮马长城窟行》
2.《七哀诗》的作者是(A)A.王粲B.曹植C.陈琳D.曹丕
3.《神龟虽寿》的作者是(A)A.曹操B.曹丕C.曹植D.陶渊明
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A)A《短歌行》B.《神龟虽寿》C.《吁嗟篇》D《七哀诗》
5.“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句的作者是(C)A.曹操B.曹植C.王粲D.陈琳
6.“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C)A.陈琳B.王粲C.曹植D.阮籍
7.“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自(D)A.《赠马白王彪》B.《吁嗟篇》C.《饮马长城窟行》D.《白马篇》 8.五言诗《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作者是(D)A.曹植B.王粲C.嵇康D.阮籍
9.下列作家属于“竹林七贤”的是(D)A.阮桶B.王粲C.陈琳D.阮籍
10.下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C)A.曹丕B.曹植C.陈琳D.阮籍
11.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观点的是(B)A.阮籍B.嵇康C.左思D.鲍照
12.“元嘉三大家”中不包括(C)A.鲍照B.谢灵运C.陶渊明D.颜延之
13.下列作品中不是陶渊明创作的是(C)A.《咏荆轲》B.《五柳先生传》C.《代东武吟》D.《归去来兮辞》 1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作者是(D)A.刘琨B.谢灵运C.左思D,谢跳
15.山水诗的开创者是(B)A.陶渊明B.谢灵运C.谢跳D.曹植
16.《过江诸人》这段文字,出自《世说新语》(C)A.德行篇B.政事篇C.言语篇D.文学篇
17.《子酸访戴》出自《世说新语》(C)A.德行篇B.言语篇C.任诞篇D.政事篇
18.鲁迅“记言则玄远冷竣,记行则高简瑰奇”的评语指的是(C)A《西京杂记》B.《抱朴子》C.《世说新语》D.《水经注》
19.关于陶渊明,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少无适俗韵》、《结庐在人境》都是其组诗《归园田居》中的B.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C.作品《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D.创作了很多田园诗,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20.关于《归去来兮辞》,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本篇属抒情小赋B.文中菊与松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格C.本文为义熙元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时所作D.文末流露出出世求仙的思想
21.下列文章中不是骄文的有(D)A.《与宋元思书》B.《哀江南赋序》C.《别赋》D.《归去来兮辞》 22.下列文章中既是抒情小赋又是骄文的是(A)A人别赋》B《哀江南赋序》C.《北山移文》D,《归去来兮辞》
23.关于庚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字子山,著名诗人庚肩吾之子B.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作家C.所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大多为述丧乱,叙哀思D.他融合了南北诗风,兼有刚健与柔媚之美,成为唐诗的先驱
24.六朝文学集大成的作家是(D)A.谢灵运B.陶渊明C.鲍照D.庚信
25.关于左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字太冲,西晋时人B.博学善文,所作《三都赋》,时人竞相传
写,有“洛阳纸贵”之誉C.《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D.与鲍照、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26.关于曹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宇子建,世称陈思王B.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C.其诗被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D.《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2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B.曹植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C.《陈情表》的特色是以理服人D.《出师表》和《陈情表》都是奏疏
28.关于南朝乐府民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几乎全是情歌B.形式上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C.艺术表现方面多用谐音双关,含蓄委婉D.《木兰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之一 29.下列诗句中,不是陶渊明创作的是(B)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C.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李白“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指的是谢跳的创作B.陶渊明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C.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灵运等人D.咏史诗起源于西晋左思 31.“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诗句出自(D)A.阮籍《咏怀诗》B.鲍照《拟行路难》C.庚信《拟咏怀》D.左思《咏史》
32.下列作品中不是山水游记、山水小品的是(C)A.《水经注》B《答谢中书书》C.《与陈伯之书》D.《与宋元思书》
3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山水诗B.《北山移文》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C《登池上楼》全诗多用对偶和典故D/敕勒歌》风格含蓄婉曲
34.下列作品中属叙事诗的是(A)A.《木兰诗》B.《咏荆轲》C.《归园田居》D.《子夜歌》
3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吁嗟篇》属咏物诗B.《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成句来表达心曲C.《赠白马王彪》主要抒写了诗人对白马王深厚的友谊D.《咏荆轲》是一首咏史诗
36.杜甫说:“庚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指(C)A.《恨赋》B.《别赋》C.《哀江南赋》D《长杨赋》
37.《咏史》诗,起源于(B)A.左思B.班固C.曹操D.阮籍
38.关于嵇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嵇康,字叔夜,曾拜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B.“竹林七贤”之一,性喜老庄,崇尚自然C.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D.诗歌以五言诗成就较高
39.《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B)A.阮籍B.嵇康C.丘迟D.孔稚硅
40.我国诗史上最早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是(B)A.《归园田居其》(其一)B《观沧海》C.《登池上楼》D.《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41.以自然景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篇出现于(B)A.西汉末年B.建安时期C.正始时期D.永嘉时期 4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B)A.曹操《短歌行》B.曹丕《燕歌行》C.曹植《白马篇》D.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43.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是(B)A.曹操B.曹植C.陶渊明D.谢灵运M.被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家是(A)A.曹植B.陶渊明C.谢灵运D.王粲
45.下列哪首诗中描写了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人间悲剧(C)A.曹操《短歌行》B.曹植《吁嗟篇》C.王粲《七哀诗》D.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46.辞句“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出自(B)A.曹植《洛神赋》B.王粲《登楼赋》C.江淹《别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