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带答案解析)
在戈壁荒漠中,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说明汉长城建筑工艺精湛,墙体质量较好才能保存至今。A正确。故选A。
7.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当地为戈壁荒漠,植被稀疏,木材很少,所以木材不可能是玉门关修建的材料,①错误。读左图可知,该地为荒漠草原,无岩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②错误。由题意可知,修建玉门关的材料来自于当地,当地为荒漠,因此黄土丰富是修建材料之一,③正确。在右图中可以看到玉门到敦煌之间汉长城沿线有河流,现在还可见到不少古运河遗址和芦苇洼地,所以芦苇也是修建的材料之一,④正确。C正确。故选C。
8.汉长城的玉门关至敦煌段,一直都是戈壁荒漠,人烟稀少,当时疏勒河长城一带水域较多,故在长城沿线开凿了人工运河来输送兵马粮草,以此来支持整个长城防御系统,所以图示区域影响长城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D正确。故选D。 9.B 10.B 11.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提取材料信息能力。
9.读图可知,与历年同期比,2018-2019年度石嘴山至头道拐区间的蓄在河槽中的水量流量从1月20号左右开始逐渐降低,而多年槽蓄水增量大约在3月上旬开始减少,说明与历年同期比,2018-2019年度石嘴山至头道拐区间的凌汛期槽蓄水增量小,开河时间早,B正确。如果凌汛期持续时间长、封冻日期早、封冻速度慢则2018-2019年度槽蓄水增量应该比多年历史同期大,而图中显示正好相反,所以ACD错误。故选B。
10.2018根据材料可知,槽蓄水增量主要受上游来水、气温变化、河道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年冬季的气温和上游来水与常年变化不大,但是2018年黄河主汛期降水量偏大,降水量大使主汛期大洪水过境时流水强烈冲刷河道,所以河道的蓄洪能力提高,2018-2019年度槽B正确。蓄水增量偏小,材料没有提到封冻时气温降幅、上游河道弯曲和沿岸分洪区的变化,所以温度、上游河道、分洪区都不是2018-2019年度槽蓄水增量偏小的原因,ACD错误。故选B。
11.读右图可知,刘家峡水库在石嘴山至头道拐与的上游,提前压减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可减轻槽蓄水增量,可以防凌,①正确。调控开河过程海勃湾水库出库流量,使开河期下游水
答案第3页,总8页
量减小,②正确。图中宁蒙河段有分洪区,巴彦高勒至三湖河口河段有乌梁素海分洪区,人工分凌削减下泄流量,可以防凌,③正确。凌汛主要由于纬度的差别导致热力因素的差异,从而使水域内的结冰、封冻日期,随着纬度的增加而提前,解冻日期则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错后引起的与河道没有关系,④错误。故选A。 【点睛】
江河的防凌措施,大体上可归纳为:①组织防凌队伍,防守两岸大堤。②利用封冻河段上游的水库,在封冻前,调放较大流量,抬高冰盖;在解冻前的适当时机,调节水库下泄流量,使不致形成水鼓冰开,一拥而下的开河形势。③利用沿河两岸的分凌分水工程,分泄凌洪,以保障两岸大堤的安全。④在解冻前的适当时机,对容易形成卡冰结坝的弯曲狭窄河段或已形成的冰坝河段进行爆破,以利来水来冰的顺利下泄。⑤进行河道整治,把容易形成卡冰结坝的弯曲狭窄河段进行裁弯取直扩宽,避免卡冰结坝。⑥做好有关河段气象、水情的观测和预报,及冰情观测和预报工作。⑦要做好滩区及分泄凌洪区居民的迁移安置等项工作。 12.(1)利用河、沟中的淤泥垒田,改善了土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每年增施淤土,使土层深厚;垛田地势高,利于土壤排水。 (任答2点)
(2)主要种植油菜、冬小麦、蔬菜、瓜果等旱地作物。理由:垛上耕作,垛田地势高于水面,灌溉不便,适合种植旱地作物。 垛田农业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低。
理由:垛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且有水道阻隔分割,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3)变化:垛田高度均变低;不同垛田高度变一致; (单个)垛田面积变大 。(任答2点) 影响:有利:垛田高度降低便于灌溉和耕作;当地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大,垛田面积增大,产量増加。
不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垛田高低错落、绿水环绕的农业生态和文化景观。 (任答2点,有利与不利必需各答一点)
(4)加强对垛田、水域、农作物景观的保护;引导农民适当增种农作物类型,增加新景观;利用垛田景观,发展垛田休闲观光农业;利用垛田文化景观价值,建设科研文教基地。 (任答3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详解】
答案第4页,总8页
(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成分、肥力、厚度、酸碱度等特征的影响。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兴化修建垛田时利用河、沟中的淤泥垒田,淤泥富含矿物质,可以改善土质,提高土壤肥力;材料中提到,年复一年开挖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垒土成垛,随着每年增施淤土,土层加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垛田地势高,利于土壤排水,不易发生渍涝。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耕作方式判断农作物类型和农业生产特点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垒土成垛,垛上耕作,读图可知垛田地势高于水面约3-4米,灌溉不便,因此适合种植油菜、冬小麦、蔬菜、瓜果等旱地作物。兴化市河网密布,所以垛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且有水道阻隔分割,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因此垛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3)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右图,现在比20世纪60年代垛田高度均变低;垛田的高度都一样高;单个垛田面积比以前变大了。评价一定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去分析。有利方面从高度和面积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分析。垛田高度降低便于灌溉和耕作;当地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大,垛田面积增大,产量増加。不利影响从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分析。兴化垛田的高度和面积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垛田高低错落、绿水环绕的农业生态和文化景观。
(4)在发掘和塑造兴化垛田景观方面的有益举措应该从对景观的保护、增添新景观、充分利用新景观等方面列举。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部门加强对垛田、水域、农作物景观的保护;引导农民适当增种农作物类型,增加新景观;利用垛田景观,发展垛田休闲观光农业;利用垛田文化景观价值,建设科研文教基地。
13.(1)洱海水域较封闭,湖水更深,四周多山,风浪较小,湖底沉积物不易被扰动,有利于磷的沉积;湖水矿化度高,与磷结合形成沉淀;土壤中本身含有一定的磷,洱海流域地表崎岖,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严重,更多土壤被侵蚀搬运到湖泊中沉积,使沉积物中磷含量増多。
(2)洞庭湖流域内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排放的污水更多(外源输入的磷更多)。洞庭湖沉积物中可移动磷含量占比大,更容易释放到水体中,因此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严重。(或答:洱海流域内农业活动、城镇密度相对于洞庭湖流域小,污染物排放相对较少;洱海沉积物磷总量虽然大,但是大部分是不易释放到水体中的稳定态磷,因此水体中磷含量低。)
答案第5页,总8页
(3)洞庭湖:进一步控制生活污水和农业磷的排放,减少可移动磷的输入量;利用水生植被减少湖水对沉积物的扰动;通过生物、化学措施等方式对污染较严重水体进行净化。(任答2点)
洱海: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控制化肥施用量;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增加水体交换。(任答2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及图表的解读能力。 【详解】
(1)分析洱海沉积物中磷总含量高的原因从湖水的流动性、地形、气候、土壤、外力作用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可知,湖泊沉积物磷蓄积特征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湖泊形态特征密切相关。读右图可知,洱海水域较封闭,与外界交换性差,湖水更深,四周多山,风浪较小,流动性差,湖底沉积物不易被扰动,有利于磷的沉积;读图表可知湖水矿化度高,与磷结合形成沉淀;材料中提到,稳定态磷大多是钙镁等与磷结合形成的沉淀,或土壤或岩石的侵蚀产物,土壤中本身含有一定的磷,洱海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亚热带气候,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严重,更多土壤被侵蚀搬运到湖泊中沉积,使沉积物中磷含量比洞庭湖更高。 (2)该题首先要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累积在沉积物中的磷会重新释放进入上覆水体,水体中的磷含量增加,从而导致富营养化现象。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移动磷和稳定态磷,其中可移动磷更容易释放到水体当中,大多来源于农业或生活污水的排放;洱海沉积物中磷总含量比洞庭湖更高,但是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却更严重,说明洞庭湖可移动磷含量高,洞庭湖流域为我国的鱼米之乡,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排放的污水更多或者外源输入的磷更多。洞庭湖沉积物中可移动磷含量占比大,更容易释放到水体中,因此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严重。也可以从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低方面思考,洱海流域内农业活动、城镇密度相对于洞庭湖流域小,污染物排放相对较少;洱海沉积物磷总量虽然大,但是大部分是不易释放到水体中的稳定态磷,因此水体中磷含量低。 (3)根据题意可知针对洞庭湖和洱海的磷污染输入特点提出治理措施,因此首先考虑输入特点。治理措施为减少输入,治理现有的磷。根据上面两个题可知洞庭湖为可移动磷,主要是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因此应该进一步控制生活污水和农业磷的排放,减少可移动磷的输入量;利用水生植被减少湖水对沉积物的扰动;通过生物、化学措施等方式对污染较严重水体进行净化。洱海主要为稳定态磷,水土流失造成的,因此应该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
答案第6页,总8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