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八章专题七核心突破二语言文字应用仿写(含修辞手法)含答案
核心突破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题审显隐要求,仿写形神兼备
一、比喻:打比方
(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知识运用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愿播进你肥沃的土地,萌发一片葱郁的生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假如我是一个音符,我愿谱进你甜美的歌里,鸣奏一曲动人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滴春雨,我愿洒进你干涸的心田,滋润一段诗意的人生。
2.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种在胸膛里。希望它在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
;在江河湖海,是
;在寒
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答案 (示例)一棵向上的春苗 一朵奔腾的浪花
二、比拟:变个脸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知识运用
3
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另外选择一种事物,表达出一种善意。
沙发: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坐请坐”/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抱抱你”的姿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茶杯: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喝水请喝水”/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亲亲你”的笑容。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