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尝试当老师,课堂绽放奇异花高钦美
6、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课堂上老师安排好每组的学习任务后,小组内结合导学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老师”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原有的备课。
7、“学生老师”上课,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
学生按照事先编排的次序,在其他学生热烈的掌声中,依次上讲台进行“教学”。形式由小老师定,但要求“学生老师”一定要做到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当学生模拟教师上课,站在讲台前有板有眼的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时,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升;模拟老师,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上课的热情和创造、奉献精神,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和尊重教师劳动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满堂灌的课堂中是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的。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魅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8、学生补充、点评
学生补充,是指在 “学生老师”讲完后,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的学生,先是由老师指派一个学习认真、成绩好的学生;后来发展到“学生老师”讲完课后,其他学生只要还有问题要问的或者是觉得自己编了个比较好的问题的,都可以直接走上讲台进行提问。
学生点评,是对 “学生老师”的上课风格、上课内容、问题的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当然包括优点和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般是先让成绩好的学生来点评,时间长了,可以发展到全班学生都可以直接上讲台进行点评。目的是对“学生老师”进行鼓励,并督促每一位同学不断进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和口才,可谓一举多得。
9、教师点拨完善
教师最后简单小结、鼓励和适当地补充,这要看具体课堂的教学情况,可以让学生反思完善,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可以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记忆主要内容??总之,教师要起到“画龙点睛”、击中要点的作用。
10、检验“学生老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老师”走上讲台,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课堂气氛是活跃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何呢?不会只是花架子吧?这就需要训练题目跟上来,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训练题目,或直接用市编《同步学习与探究》的相关题目,以达到当堂巩固、当堂消化的目的。
二、“学生当小老师”活动的影响: (一)、对教师的影响
1、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跟上时代步伐,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师不再搞一言堂,教师学生双方都轻松愉悦。
2、可以改变“少数学生被老师逼着学”的消极心理,减少学生心理的抵触情绪,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善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
3、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当老师”可以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教材把握的疏漏、错误之处,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的提醒,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4、学习是相互的过程,在“让学生当老师”的过程中,我从学生身上也学到了不少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达到同步。
5、“让学生当老师”的过程中,教师也碰到不少的挑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如“社会主义有没有霸权?”“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经济危机?”等,这就要求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二)、对学生的影响
1、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一味地等待老师来教自己,而是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合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3、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组织能力。刚开始实行“学生当小老师”活动时,很多同学紧张的面红耳赤,说话直打颤、结巴,目光不敢和其他同学对视,有的同学直接用课本挡住脸,还有的同学腿打颤说不出话??更不能有效组织课堂纪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绝大多数同学能顺畅地和大家学完相关内容,并且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课堂组织能力更是明显提高了。让学生与学生交流,比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效果更佳。
4、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上课时,对教材的处理上,他们时常有独特的方式和理解,总有一两处让我耳目一新。他们也在积极思考如何使自己有更好的表现。如有位“学生老师”在带领大家学习新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时,导入就非常新颖,时隔几年我还记忆犹新,为此我也牢牢记住了这位“学生老师”的名字——杨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她独特的导入语:
“同学们知道中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吗?”有同学脱口而出“杨利伟”,得到了“学生老师”的否定后,其他同学都不知所措了,我也有点惊讶。这时“学生老师”微笑着揭晓了答案“嫦娥”,这答案确实出乎所料,有点脑筋急转弯的味道。接着杨琳说“开个玩笑,这只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新中国成立后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现在就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这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绽放的一朵奇异之花。
5、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每一次这样的课,都有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考核,并适时对每个“学生老师”进行“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最幽默教师”“最认真教师”等称号的评选。在评价的时候注重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如“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就增强了,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了良性循环。
6、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老师” 年龄相仿,减少了心理上的距离感,,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相似之处,心理想法有相似之处,是比较接近学生心理的一种教学过程。不同的学生当老师,说话的方式和动作表情不一,个性、风格不一,增添了课堂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主动去学,必然加深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当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学生当小老师”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指导的原则
“学生当小老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事先给予科学的指导如教给学生怎么提问,防止个别同学上台后读完课文就下去,或是自导自演,缺少互动过程。此外,还应注意对“学生老师”的教学时间和问题数量进行适当的限制,
以防止个别“学生老师”一节课快结束了还意犹未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知识点方面,先让“学生老师”讲解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并且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表现得较出色,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为 “学生老师”下一步讲解较难的知识点做好铺垫。
在“学生老师”人选确定方面,让学习认真和成绩好的学生先开始。这类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可以为“学生当小老师”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从而让“学生当小老师”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3、科学分组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当小老师”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小组合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表现的精彩与否,因此科学分组非常关键。在分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男女学生的搭配,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要做到小组、班级的团结与和谐。各个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要避免变成单一的个人的表演,要有鼓励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展示的机制,小组内部要有竞争,小组内部可以实行积分制,积分多的要表扬和奖励,但是要避免两极分化。
4、鼓励为主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我们成人尚且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何况孩子呢?试想如果一位“学生老师”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和同学们学习完了,正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而老师对他的优点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却大肆渲染他的缺点。那么这位“学生老师”以后还会积极地和同学共同学习吗?同时其他同学也害怕自己的缺点会被放大,从而不敢走上讲台。所以,一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乐于展示自己,乐于当“学生老师”。
5、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进行历史教学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性格外向的学生,活泼大胆,反应迅速,对此类学生应采取吹毛求疵法,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对他们从严从高要求,让他们学的对,说的准,做的好;性格内向的学生,动作迟缓,反应速度慢,应采取激励法,着重培养他们敢说和愿意参与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敢于发言提问。
6、适当竞争的原则
一种教学方法即使在使用之初倍受欢迎,但如果长时间一成不变地使用,学生也会感到乏味,失去参与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变通,引人竞争机制,以保持学生长久的热情。如根据“学生老师”的表现,进行“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最幽默教师”“最认真教师” “最严谨教师”等称号的评选。这样“学生老师”就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可谓精益求精,必然也就促使每位学生努力去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情感、合作、做人等综合能力是得到了锻炼,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教师会欣喜地发现这些学生身上多了几分朝气,少了几分自卑,他们的头抬得更高了,腰挺得更直了,眼神也更加坚定了。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些“小老师们”将来一定会成长为积极、向上、出色的有用之才!
在“学生当小老师”活动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学生老师”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回答错误时,“学生老师”没有及时指出,没有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教学的内容缺乏的渐进性和层次性等。
但是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践,历史课堂奇异之花一定会时刻绽放,最终必将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双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