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大纲(公管)
《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使用)
Ⅰ前 言
流行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和预防疾病及保健对策的科学。它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探讨人群中疾病的自然史,对发病原因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预防对策的一门理论。
流行病学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必须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把流行病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流行病学部分的方法和原理着重讲解其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
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均为理论课学时。
四 教材:《预防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王正伦,1版,2004年。
II 正文
第十六章 绪 论
一 教学目的
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分类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熟悉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的用途
三 教学内容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四个基本内涵 (二)流行病学简史 三个阶段 (三)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类
1 观察性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1
2 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3 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study)
(四)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五)流行病学的用途
(六)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第十七章 疾病的分布
一 教学目的
如何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疾病的流行强度分成哪几级。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疾病“三间分布”的概念,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二)熟悉自然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概念,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变异的概念,疾病的流行强度术语
(三)了解移民流行病学
三 教学内容
(一)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的概念。 (二)疾病的地区分布
1 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 2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3 疾病的城乡分布
(三)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地区分布的几个术语 1 自然地方性 2 自然疫源性 3 输入性传染病
(四)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与疾病呈现地区聚集性的主要原因 (五)时间分布
1 变化形式包括爆发、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变异 2 各自的含义
(六)影响人群分布的因素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与民族、行为生活方式
(七)如何利用移民流行病学来判断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八)描述疾病的流行强度的术语
散发(sporadic)、爆发(outbreak)、流行(epidemic)与大流行(pandemic)各自的含义 (九)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第十八章 描述性研究
一 教学目的
现况调查的概念与特点、调查方法的分类,实施与用途等。
2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与特点、调查方法的分类,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常见抽样方法。 (二)熟悉现况调查的用途,资料分析。
(三)了解样本大小、调查设计内容、爆发调查。
三 教学内容
(一)描述性研究概述
(二)现况调查的定义与特点 (三)调查方法的分类与优缺点
1 普查(census) 定义与优缺点、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2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定义与优缺点、适用范围
3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与多级抽样的实施步骤与用途 4 简介样本大小的确定方法 (四)现况研究的用途
(五)调查设计的大体步骤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爆发(流行)调查的目的、方法、步骤 (八)爆发(流行)调查的资料分析与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 疾病诊断试验与筛查试验
一 教学目的
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去评价一项诊断试验,联合试验的作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诊断试验各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计算
(二)熟悉诊断试验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联合试验的作用,筛查的概念
(三)了解诊断试验评价方法,诊断标准的确定,诊断试验的应用,除联合试验外其他提高诊断试 验效率的方法,筛查的分类、评价与偏倚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诊断试验 一 诊断试验的定义
二 诊断试验研究与评价的理论依据 三 评价方法的三个步骤:
(一)确定金标准 金标准的含义 (二)选择研究对象 (三)同步测试
四 评价指标 诊断试验评价指标有两个方面,即真实性和可靠性。
8个具体评价指标 灵敏度 、特异度 、误诊率、漏诊率 、粗一致率、调整一致率、约登指数、患病率各自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五 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 六 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
3
(一)根据实际情况人为确定诊断标准
(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三)通过计算确定
七 诊断试验的应用 预测值的概念与计算 八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九 联合试验 联合试验含义
1并联 (平行)试验 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2串联 (系列)试验 提高特异度,减少误诊率 第二节 筛查试验
一 筛查的概念 筛查与诊断时应用试验方法的区别 二 筛查的分类 三 筛查工作的标准
四 筛查效果的评价:死亡率、发病率、生存率的比较、经济学评价 五 筛查中常见的偏倚
筛查中可能发生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的概念
第二十章 分析性研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学习,熟悉分析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及优缺点,掌握RR、AR 、OR的计算及意义。(二)熟悉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分类、设计和资料分析步骤。 (三)了解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队列研究
一 队列研究的概念、用途和类型 二 选择队列研究的指征 三 队列研究设计与实施 四 队列研究资料整理分析 五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六 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一 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用途和类型 二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三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 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五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二十一章 实验性研究
一 教学目的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