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
5.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提倡学生要“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本课题旨在用一种整体的观念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并将其视为课题的根本目标。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幸福教育”理念,让幸福和教育相连,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的领地。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师生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把提升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把手来抓。
6.多种途径,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1)继续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是主观感受,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从学科教学中体验幸福快乐,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开拓性地推行幸福教育理念推行下的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
(2)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开展预防和发展性为主的班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促进大我,体现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实效性和预防性。
(3)借助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重要性。利用开心信箱、《合力报》、班级墙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倡导“文明、勤学、活泼、”的校风,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体格,养成卫生的好习惯,养成科学的头脑,养成纪律的行动,养成公民的道德,养成自治能力,养成生活的技能,养成耐劳的习惯,养成互助的精神,养成快乐的情感等等。
(4)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及时予以疏导。学校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精心布置,定期开放,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辅导,开发学生潜能,使得学生喜欢温馨如家的“开心小屋”,愿意倾诉,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助。提升幸福感的同时注重青少年学生成长中养成快乐的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家长作用和社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讲座,社区可开展各类心理援助活动,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心理方法和技巧,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孩子,教育子女,亲子运动会,主题班队会,参与学校开放日等等,在互动中使得师生、家长进入到预设的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共同体验、享受积极参与的快乐。
(5)搞好实验研究阶段分析、总结;“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及时了解外界先进作法,抓实过程记载,注重提炼升华,使终极研究成果更客观、真实、准确。
开展心理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既缺乏较成熟的理论模式的指导,又缺乏较完善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借鉴,特别是缺乏针对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理论模式及方法。所以,就小学生成长
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进行探索研究,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
作,又是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
以上依据,证明了“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这一课题有其存在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系统而科学的心理教育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小学各学科教学特点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在理论上,探讨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推动下,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获得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美。在目标上,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提升幸福感,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完善,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幸福观。
“育才”,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进行学生心理教育的探索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完善教育者包括领导、教师、家长的认知结构,进而探索改变或重塑小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心理教育模式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理性行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学业水平更上一个新水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建立一个有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的研究模式,从而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五、本课题的理论假设
1.小学学科教学:指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所有学科。 2.渗透:充分挖掘可教育因素,因势利导,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改,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形成外部渗透,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做到科学设立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心育因素,形成一套有
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与学生真诚交流的个性品质,内部渗透幸福观教育。
3、“积极心理教育”:指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六、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理论价值
1.宏观意义: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让更多的小学生在成长中形成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用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将来有能力参加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建设。
2.微观意义:
(1)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2)学生心理指导,着重预防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应试心理指导,学生情绪调整及其引导,学生人际交往辅导,学生人格品质培养。
(3)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克服学习中的困惑、烦恼,对自己的不良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正确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调整学生情绪,进行正确引导,辅导学生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达到统一,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心态塑造积极的人生。
3.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
形成和培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小学学科教学特点的心
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