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鱼我所欲也十年中考题集+孔孟,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9、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文章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一)7、[答案]A.得:能;B.得:同“德”,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C.是故:“因为这个缘故”或“因此”。D.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评分]4分。每小题1分。8、[答案](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评分]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舍生取义;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俸禄时也要讲“礼义”)[评分] 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呼尔而与之( )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3)所以动心忍性( ) (4)困于心,衡于虑( )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2)
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2分)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6.D(2分)7.(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8.(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9.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每空1分,共2分)10.示例:怒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2分)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2010年云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4分)9.(4分)(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用脚踢(3)乡通“向”;从前(4)停止、放弃(每小题1分)10.A(3分)
11.(4分)(1)(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丰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2分)
(2)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的天良(或人所固有的羞耻之心)。(2分) 12.(3分)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 (2011?北京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
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
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011年四川省广安市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
①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四)文言言比较阅读(15分)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31.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三、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