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五大唱片公司
他甚至一手捧红了当年因涉嫌纳粹而倍受调查的卡拉扬,使之渡过危难时期,一举成为欧洲乐坛的盟主.在60年代, EMI又培养出一对制作,录音的最佳排档: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这两个人配合上那时与Decca唱片公司合租的著名录音场地Kingsway Hall,为唱片迷留下了不少杰出的录音。那些具备天碟音效的唱片至今仍是发烧友收藏的目标。除此之外,当时全世界最出名的音乐家几乎都被网络在EMI的旗下,从卡拉扬,克伦贝勒到卡拉丝,The beatles等。 EMI录制的唱片一直以其专精的音乐路线直指艺术尖断,在音乐价值的含金量上一致公认。也许正是因为EMI的唱片音乐太棒了,这家最早投身录音工业的公司,对于录音品质的要求显得并不怎么在乎。也许在他们眼里,纯粹的以发烧录音去标榜唱片,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商业做法,对于伟大的音乐,十分小儿科。在50年代, EMI是最慢接受立体声录音的大唱片公司,相对于大胆创新的美国同行RCA和Mercury,以及英国的竞争对手Decca, EMI对于新科技的迟钝反映尽现英国贵族式的严谨和保守。60年代, EMI“黄金组合” 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总算为发烧友带来了一点点喜悦,他们炮制的唱片拥有一流的音色和绝佳的平衡度,不过比起RCA,Mercury和Decca的制作,似乎仍缺少音场无限深阔,动态无限庞大的Hi-Fi立体感。这些唱片宜细细品味,却没有让人顺时排案惊奇的烧爆效果。比起RCA的“Living Stereo”,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或Decca的“FFRR”,“FFSS”来,“双克里斯朵夫”所录制的天碟在数量上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没成多少气候。 倒是1955年被EMI收购的美国Capital唱片公司可以勉强为EMI挽回一些面子.Capital唱片公司成立于1942年,最初在流行和爵士领域名气响亮,1949年他们以“Full Dimensional Sound”为口号投入古典LP的制作,曾经发行过一些音效不错的单声道唱片。Capital对于立体声录音的接受程度似乎比EMI要快得多,1956年他们在加洲为喜欢录音新技术的指挥大师斯托柯夫斯基录下了一些立体声录音,效果烧爆,名声大噪。此后,史坦博格,米尔斯坦,林斯朵夫,拉宾等名家将Capital的招牌烘托起来。到了1959年, Capital的总资产暴涨到8500万英镑,奠定了他们在美国唱片业中的地位。要知道, EMI当年以300万英镑买下Capital时,总裁Lock Wood还被董事会批评买亏了,现在看来,多亏Lock Wood有远见,才没有使EMI在TAS发烧天碟榜上全军覆没。其实仔细研究一下Capital当年的录音器材,你会发现它们几乎就是RCA录音室的翻版:Neumann U-47,M-49/50麦克风;Ampex 300 1/2英寸录音座,一件件都是黄金录音年代创造靓声录音的标准装备。然而在录音风格的塑造上, Capital似乎又和Mercury有点相似。他们的唱片都有音场向前的表现,木管色彩鲜明,铜管的动态冲击力惊人。只是的弦乐部分倾向于温暖浓厚的音色,较深的音场表现据说比Mercury略胜一筹。 40多年后的今天, EMI以将Capital当年的这批原版母带挖出来重新制成CD,满足新一代无缘享受LP的发烧友。EMI再版的这批“Full Dimensional Sound”CD,对当年Capital录音时的麦克风架设详加说明。尽20张CD中包括有在TAS棒单上大放光彩的斯托克夫斯基的珍贵名盘。这位“以音乐为手段,音响为目的”的管弦乐大玩家,在Capital的这套唱片中尽现与众不同的音乐观,高贵庄严,平顺滑爽的音响美学以及震撼感官的魅力几乎可令全体发烧友拜服在地。 除了Capital,来自日本的“东芝EMI(TOSHIBA-EMI)”的一系列唱片制作均可引起发烧友的重视。“东芝EMI”的这批以2088为型号的CD唱片动用了20Bit/88.2KHz数码科技重整模拟录音时代的古典名盘,动态,细节均较普通CD高出一筹.原先EMI大部分录音中不太讨人喜欢的音色干,音场窄,堂音少的弱点在这批日本版的2088系列中大有改观。 在流行音乐发面, EMI拥有Hi-Fi史上尚堪称奇迹的平克·弗络伊德的发烧名盘。此外,学士合唱团,国王合唱团,World Music团体阿迪马斯等在EMI留下的不朽录音也值得发烧友珍藏。在70年代后,大大小小的唱片厂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带来了一次次市场的重新分配和巨大冲击。EMI无疑已经无法独揽天下,但仍是唱片业不可忽视的巨人。1980年(也有说法是1976年)EMI与英国电机名厂索恩合并,改称“索恩-EMI
公司”,顿显活力,规模倍增。1982年,与东芝公司合作在日本推出第一张CD唱片;1985年, EMI成立了自己的CD压片厂,目前已经增至七个;1990年,成立欧洲发货中心,统筹全球古典唱片的配销。1991年3月,EMI创立的专门的古典音乐厂牌;1992年废除了原来的“Angle(天使)”和“狗听喇叭”商标,改以新的EMI Classics商标;同年投入数亿英镑巨资购入英国Virigin唱片公司。1996年6月, EMI宣布脱离索恩-EMI公司。 在资深发烧友心中, EMI永远是经典的代名词。他们囊括了本世纪前叶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家,以及当时三分之二的优秀录音曲目。在战后也集结了当时控制整个音乐时代命脉的老中青三代乐坛精英,是唱片工业的一代盟主,与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其下的DG,Decca,Philips等唱片公司一样,EMI近年来出版发行了不少的“超薄小双张”。1997年,EMI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旦,出版了
11
张珍贵的精选唱片.1999
年, EMI
又全新推出了
“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纪原音)”系列唱片,采用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最先进的ART母带处理科技,将自己早年各个时期的历史名盘再版成24Bit/96KHz格式的CD。2000年,EMI与华纳音乐集团合并,共同组成了规模超过环球音乐的唱片帝国。尽管近年来随着前辈音乐大师们一位位的谢逝,以及包装和制作手段与对手相比较已显颇为保守,EMI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对于一个想找到最好音乐的人而言, EMI淡薄的商业味正好昭示出:这是一家只卖音乐的公司,货真价实。 1945年由格林在美国创立。其出版的曲目广泛,既有古典,也有流行与爵士,在该公司出版的唱片上,我们常会见着一句LIVING PRESENCE的英文,其大意是“身临其境”或“现场感”。其来历是,1951年4月,录音师法恩为库贝利克指挥艺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图画展览会》一曲进行录音时,一改以前使用三支话筒而只用一支话筒进行录音。唱片发行后,其精彩的效果引起了轰动,《纽约时报》的著名乐评人塔伯曼评论说:令人觉得好象在现场听音乐会(Living Presence),于是该公司便将这句话用作其新发行的奥林匹亚系列的副标题。后来该公司又首先采用35mm电影胶片用作唱片录音,此举又成为录音史上的一大突破。1961年,该公司被飞利浦公”收购,成为其旗下之一员猛将。 1987年由HNH公司总裁海曼在香港成立,隶属于HNH公司。该公司的特色是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质量。其创始初期主要就是针对购买力较低的亚洲市场,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公司。该公司曲目选择宽广,并以将NAXOS发展为古典音乐百科全书作为追求的目标。其主力是东欧的演奏新秀。 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创始公司,1950年成立,全名是NV Philips PhonografischeIndustries(简称PPI),隶属荷兰飞利浦电气公司,1972年改名PHONOGRAM,1983年有更名为Philips Classics Productions,90年代又改组为Philips Music Group。其下拥有美国Mercury等子公司。在古典音乐领域,Philips拥有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和俄罗斯基洛夫歌剧院;指挥家海丁克,柯林带维斯,穆蒂等;钢琴大师布伦德尔,阿劳,谢林,内田光子等;小提琴家莉拉·约瑟夫维茨,幕洛娃等。而且我们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也与该公司合作。在现代音乐领域,Philips拥有Pual Munriat轻音乐团,Secret Gardan演奏组,钢琴怪杰Eiton John等艺人,实力同样非同小可。近年来,Philips公司面对全球的唱片业大萧条,出版了不少DUO“低价超薄小双张”CD,与斯坦威钢琴厂联合推出的“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典藏系列”共计100张,汇集了20世纪最伟大的70位钢琴大师的精选,尤为超值早年所发行45辑共180张CD的“莫扎特逝世200周年全集”至今也仍被人津津乐道。而且Philips公司出版的音乐视盘也很有名。 PolyGram(宝丽金)的起源和EMI一样,也是Berliner的 Grammophone留声机公司。Berliner在德国成立了他的分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e Geselischaft,简称 DGG。一战期间,由于英德是交战敌国,德国政府便将英资公司 DGG收归国有。战后,Berliner的HMV公司卷土重来,在德国成立了分公司 Electrola,但 DGG却保留了小狗聆听留声机的商标使用权。但由于这个名牌商标在德国以外地方的使用权归EMI所有,所以在二、三十年代 DGG设立
Polydor品牌,作为出口唱片之用。1940年, DGG为德国工业巨子西门子公司收购。二战之后, Polydor改为流行音乐商标,而DGG作为古典音乐唱片专用,但小狗聆听留声机的商标为 EMI收回。但Polydor和DGG只是宝丽金的一半,它的另一半来自荷兰公司 Phonagram。该公司1946年成立,1950年为 Philips(菲利浦)集团收购。Phonogram 由于50年代获得欧洲 CBS唱片的发行权,事业开始扶摇直上,收购了美国的 Mercury唱片公司之后更是如虎添翼。1962年,西门子和菲利浦决定将他们的唱片机构合并,于是Polygram(宝丽金)宣告成立。60年代是宝丽金事业的起步阶段,他们拥有Dusty Springfield、Cream、Bee Gees、The Who、Jimi Hendrix 等著名歌手和乐队。70年代,宝丽金收购了MGM和Verve等公司。后来,在席卷全球的迪斯科中宝丽金大显身手,ABBA、Bee Gees、Donna Summer到后来的Bananarama,均使宝丽金财源滚滚而来。80年代以后,宝丽金不断通过收购兼并其他公司而扩充实力。1980年收购了 Decca,1990年收购Island和A & M,1993年收购Motown。宝丽金在东南亚的发展最为成功。 其全称为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是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创立的一家广播公司,简称RCA。1929年RCA因收购了著名的Victor即胜利唱片公司(1901年由约翰逊与贝林纳共同组建)而正式踏入唱片界,并成立了RCA Victor唱片公司发行唱片,在其发展中曾删除过Victor字样与小狗商标(1901年胜利公司获得小狗商标的使用权),但后来又恢复原样。1987年RCA被BMG集团收购,成为其旗下的主力军。RCA的唱片依标准的不同分为红、金、银三种印鉴系列:“红印鉴”表示该公司的唱片的最高境界,说明其演录皆为一流水平,并表明其演奏者已属大师级之列的人物;“金印鉴”则表示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不朽之录音,其主角皆是老一辈大师级的艺术家:“银印鉴”也是一些大师们的录音,但有售价较为低廉这一特点。由于拉赫马尼诺夫、海飞兹、鲁宾斯坦、托斯卡尼尼、明希、莱纳、霍洛维茨、普烈文、帕尔曼、塞尔金、阿巴多等等高手曾与其有过密切的合作,所以才给RCA提供了无比丰富多彩的唱片资料库。 TELARC唱片公司是美国一家小规模唱片公司,历史不长。以出品高质量的全数字录音而闻名。在广大乐迷、尤其是发烧友中深受喜爱。该公司的录音很有特色,音色通透、动态凌厉、音场开阔。管弦乐的音质表现最佳。泰拉克的录音保真度极高,他是最早实行PCM录音的唱片公司。在CD格式还未出现时,泰拉克就储备了大量的数字母带,数字时代到来后,他将其转录成CD录音发行。去听“西部大赶集集”和“1812序曲”其中真枪真炮的录音就是泰拉克录音风格的一种体现。泰拉克的录音范围主要包括通俗管弦乐、爵士乐、钢琴独奏、交响乐。合作乐团有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伯林爱乐、美国其他一些交响乐团。泰拉克的通俗交响乐的录音很有特色,而这正是指挥孔泽尔和辛辛那提水乳交融般协作的结果。他们以交响乐的形式演绎流行音乐,将古典和流行巧妙的结合起来赋予严肃的交响乐另外一种轻松自然的风格,使其更加贴近大众雅俗共赏。近年来,泰拉克的曲目范围不断扩大,一些优秀的录音层出不穷,而我们也将能听到更多用数字组成的动听音响。泰拉克已经成为高品质录音的代名词。 1950年成立于德国,其名字是由TELEPUNKEN公司之TEL与英国DECCA公司之DEC组合而成。由于TELDEC的前身是TELEFUNKEN,所以,我先从TELEFUNKEN谈起。该公司的前身又是一个叫ULTRAPHONE的唱片片公司(约1928年成立),后由于一战后经济萧条至使ULTRAPHON公司于1932年将经营权转让给德国的一家电气制造公司TELEFUKEN(特律风根)。就这样,TELDEC公司的前身特律风根公司就成立了,并成功地出版了一系列名扬乐坛的唱片,二战后,特律风报与迪卡公司签约进行合作,后来干脆于1950年将原名改变成TELDEC这样一个新品牌,这样TELDEC(特得克)就正式诞生了。该公司(含其前身)曾出版过一个名为 DAS ALTE WERK的古乐系列(1958年),并轰动了当时乐坛。该公司旗下具有哈农库特、莱翁哈特、卡尔·李希特等大师为其冲锋陷阵,并与其它许多名家名团有过频繁的合作,使其成为著名的唱片
公司之一,现在TELDEC属于华纳集团之一员。 WEA(华纳)公司。WEA 的全称是Warner Brothers/Elektra/Atlantic公司,是当今国际五大唱片集团中唯一家美国公司。Warner Brothers 本是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之一。1930年收购了Brunswick 公司后进军唱片业。从30年代至50年代,华纳公司在唱片业的经营方面很不理想,60年代初Everly Brothers的投奔才使华纳在唱片业上初获成功。随后Peter、Paul And Mary、Frank Sinatra、Kinks 等的加盟更使华纳的唱片事业渐成规模。1968年Warner Brothers 收购了Atlantic及其下属的Atco和Cotillion 公司,1970年兼并了Elektra,至此,作为国际五大唱片集团之一的 WEA正式成型。WEA 旗下拥有众多著名歌手和乐队,Prince和Madonna 更是华纳的台柱。Elektra 由Jac Holzman 在50年代创立,旗下著名乐队和歌手有The Doors、Bread、Judy Collins等。Elektra 附属的Asylum公司由David Geffen在1972年创立,旗下拥有Jackson Browne、Joni Mitchell、The Eagles和Linda Ronsstadt等知名歌手和乐队。1973年华纳收购了Asylum,并成立Elektra/Asylum分公司交由David Geffen 管理。David Geffen在1976年告退,1980年复出后成立了Geffen公司,起先也由华纳代理发行。在80年代华纳曾谋求与宝丽金合并,但因美国的“反托拉斯”的制约而未果。当今国际五大唱片公司发迹虽有先后,但都是通过不断地收购、兼并其他唱片公司逐步壮大的。而且发展至今均已从属于更大的集团公司,如 WEA华纳属于时代-华纳集团,宝丽金属于西门子/菲利浦集团,EMI 属于科艺集团,Sony(CBS) 已是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一部分,BMG的背景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正大国际”旗下一家以录制中国民乐而闻名的唱片公司.1987年由音乐家出身的易有伍先生创办.其特色是以出版中国民歌民乐,戏曲曲艺,管弦乐作品以及由中国人演奏或指挥的外国音乐,其核心便是以“中国”二字为其一切制作选题的出发点.十年来该公司一直不遗余力的开拓录音新领域;发掘,培养中国音乐人才.通过雨果的唱片发行,许多中国或华裔音乐家得到了鼓励和重视,而且还带动了一批新生代音乐人的成长.可以说,雨果与“台湾风潮”和“西曼?马可波罗”一起,为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以及华夏音乐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目前雨果阵容强大,旗下云集了吴兆基(古琴),陈培勋(作曲)曹桂芬(古筝),夏飞云(指挥),朱哲琴(歌唱),张维良(埙,萧)以及陈蕾士,李汴,邱雾,戴琦,罗小慈,祁瑶,林乐培等众多民族音乐艺术家.而且,雨果还与华裔小提琴家薛伟,华裔大提琴家兰洁,钢琴家许忠等华人艺术家广泛合作.同时,雨果旗下还拥有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华夏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青岛少年儿童合唱团等优秀的艺术团体. 多年来,雨果公司在录音设备和录音技术方面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这为众多民乐发烧友的唱片收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24Bit/192khz的取样率和先进的录音器材都可称得上“世界顶尖”.雨果公司的当家录音师易有五先生生于新加坡,1977年到香港中乐团任演奏员,后又在香港音统处任二胡教员与乐队指挥,1984年后又从事音统处推广组的工作,1987年创建了雨果唱片公司,如今易有伍先生的录音水准在全亚洲已经是有口皆碑的. 雨果公司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唱片有:“HRP7”系列(中国音乐以及由中国人演绎的外国音乐作品);“HRP9”系列(中国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经典作品);“KG奇雨果”系列(由中国人创作的New-aged新音乐作品);“LT莲花版”系列(通过精心挑选并高于普通CD制作水平的一批在演奏上以忠于原作为特色的民乐作品);“金碟系列”等.
著名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简介
2007年06月30日 星期六 18:22
据说,世界上的唱片品牌已有四百个之多。当然,有影响的品牌只是其中一部分,进入我国市场的,更只是一小部分。目前市场上有售的古典音乐唱片品牌充其量不过二三十种而已。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唱片品牌在曲目、演奏家、侧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