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鱼我所欲也》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5.19《鱼我所欲也》
【出处】《孟子?告子上》 【结构层次】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第1层:由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第2层:运用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3层:得出结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者”能够保有“本心”,做到“舍生取义”。 第二段:举例论证,证明“义”的存在。 第1层:举例论证人不丧失“本心”和丧失“本心”的表现。 第2层:得出结论,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主题思想】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而不惜“舍生取义”。 孟子在文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习了本文,你有何启示?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2.成语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原文填空】 1.文中将“生”与“义”所作的比喻是 , ; , 。 2.文中设喻得出的结论是 , 。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引出这一论点的句子是 , ; , 。 , 。 4.文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 。 , 。 5.文章在分析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 , 。 6.与“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一致的句子是 , , 。 7.与“穷者不食嗟来之食”表意相同的句子是 , 。 8.从舍利取义角度进一步证明本文“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9.“此之谓失其本心”指 而忘“义” 。 10. “此之谓失其本心”指 。 11.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 , ; , 。 , 。 答案: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10.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考题集】
1.文中的“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个设喻引出的(是通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的)。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以生活常理为喻,浅显而通俗易懂,既能使所讲的道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提出?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或: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话概括:义重于生,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作者以生活常理设喻引出中心论点,是因为鱼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二者中更为美者,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取其中更美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和论点,自然明晓,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4.仿照“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写一句话。 金钱,我所欲也;人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金钱而取人格者也。
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 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句话隐含着什么意思?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时,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此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6.为什么“贤者能勿丧耳”?
因为“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义,无处不在,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7.如何看待“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因为“呼尔而与之”和“蹴尔而与之”,即“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看待应视具体情形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当然是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为好;如果接受只是自己受到损害,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妨暂且忍辱负重,保全性命,接受施舍,也无可厚非。
8.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却关系着人的生死,“行道之人” 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他们有羞恶廉耻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举这一事例是要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做法是错误的。
9. “一箪食,一豆羹”“万钟”“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着人的生命,比“万钟”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较,“义”最重要。
10.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是什么原因?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本也有羞恶廉耻之心,也能舍生取义,只是后来因贪图利禄而丧失了。 1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一句从侧面反映了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但在孟子看来,即使是为民,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义”重于“生”,所以即使是出于为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这个前提,更何况是出于让“穷乏者”感激自己的目的而用“不辨礼义”的“万钟”使人苟且偷生呢?因此,我赞成孟子的看法。
12.说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请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了一个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不应接受,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论述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3. 文章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利禄而做不合乎礼义的事情。 14.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作用是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图富贵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才行。 15.“此之谓失其本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作用是归纳第二段内容,照应文章开头。
16.“本心”指的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指的是“人皆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人固有的“义”“善”的本性。
(原文作答)有的人会失去 “本心”是因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自己概括)有的人会失去“本心”,一是缺乏后天教育,没有保持天生的善性,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被利欲所诱惑,从而见利忘义,迷失了本性。 17.结合课文说说“失其本心”后会怎样? 人“失其本心”,就是失去了羞恶廉耻之心,失去了天生的美好本性,因此就会见利忘义,失去人格,失去天良,失去尊严,就会生邪念做坏事,成为不仁不义之人,就做不到“舍生取义”了。
18.第二段作者以饮食作比,证明了怎样的主张?
证明的主张是:舍生是人共有的本心,就看人们能否始终如一地保有和坚持。
19.第二段的中心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见解?
中心是人应舍生取义,保有本心。舍生取义是人立身处世的原则,道义也是人所固有的本心,所以能否坚持做到舍生取义,关键还在于自己能否保持固有的本心。孟子把道义当成是人心中所固有的,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取;但他提出为人处世应舍生取义,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20.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主要运用了排比修辞,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作用是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于文采和气势,既有助于层层推理,逐层地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的力量。
21.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比喻论证(设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作用是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论证了比“生”更可贵的是“义”,比“死”更可恶的是“不义”,从而说明了为什么要“取义”。
举例论证,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
对比论证,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将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切不可见利忘义。
2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了“行道之人”和“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和一些人“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共运用了四组对比:①“鱼”和“熊掌”的对比;②“生”与“义”对比;③“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对比;④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对比。
24.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先以“鱼”和“熊掌”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进行分析论证,先运用道理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义重于生,再举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阐释,从而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
25.作者在文章中赞扬和批判了怎样的人?各用一个成语作答。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判了见利忘义(或:苟且偷生)的人。 26.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重义轻生、能舍生取义、有正直坚贞人格的人。
27.本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如何评价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思想?
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核心思想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也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贪图享受之徒。这种思想显然有其进步性。但孟子在文中也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即羞恶廉耻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这种糟粕应予以剔除。
2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理解。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曾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为国赴难。“舍生取义”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2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矛盾吗?由此会引发你怎样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矛盾。人们在获得“利”的同时,要讲道义,不能违背原则,更不能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要用正当的合法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不违法乱纪,不要赚取不义之财。 30.“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因为“本心”是指人的羞恶廉耻之心,也就是“义”,是善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本心”丧失,“义”也就随之消失了,也就做不到“舍生取义”了;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像贤者那样使“本心”不丧失,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31.孟子所说的“义”与现在大多数人口中的“义”内涵相同吗?今天,我们还有必要坚持吗?
不相同。现在大多数人口中的“义”是指哥们儿义气,是匹夫之勇,是与个人利益、小团体相关的小义;而孟子所说的“义”是正义、道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有必要坚持。 3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试结合本文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①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③善于运用比喻,使所讲的道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