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无机化工生产流程题
化工生产及无机流程题专题 (二轮复习)
[考纲要求]: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重要性。
2、了解氯碱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废水处理等工业的原理。 3、了解化工流程题的试题特点和备考策略
[呈现形式]:流程图、表格、图像
[知识落点]: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
[导入专题]: 化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而这也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知识的实用性。试题有时会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这类题目能够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既要熟知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又要对流程图中所给出的信息进行提取、筛选,对同学的学科能力要求较高。
[案例引思]:1、(2010姜堰)从粗产品硫酸锌固体除去铁、铜、镉等可溶性硫酸盐,从而得到纯净的硫酸锌,
实验流程如下:
酸浸 粗产品 趁热过滤
滤渣I 滤液I 酸性KMnO4 加入ZnO
混合液
调pH至5-5.4
滤渣II 滤液II 加入Zn粉
滤渣III 滤液III 晶体 煮沸数分钟 趁热过滤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参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沉淀物 pH值 Zn(OH)2 8.0 Fe(OH)2 9.7 Fe(OH)3 3.2 Cu(OH)2 6.7 Cd(OH)2 9.4 Mn(OH)2 10.4 (1)、“酸浸”步骤中,为提高锌的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酸浸”
时适当补充少量水的原因是 。
(2)、滤液I加入酸性KMnO4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加入ZnO的原因是 。 (3)、滤渣III的成份主要是 。 (4)、从滤液III得到晶体的操作过程为 、冷却结晶、过滤冼涤、小心干燥。
[讲解分析]:(1)、增大硫酸浓度或加热升高温度或边加硫酸边搅拌或增加浸出时间(3分)(要求写出一条即可)。
防止硫酸锌中从溶液中析出。(2分)
(2)、5Fe2++MnO4-+8H+=5Fe3++Mn2++4H2O (3分,不配平扣2分)
因为Fe3++3H2O
Fe(OH)3+3H+,ZnO+2H+=Zn2++H2O,加入ZnO能促进Fe3+水解生成Fe(OH)3而除去。(3分)
(3)、Zn、Cd、Cu(3分,每个1分,填错倒扣分,扣完为止)(4)、蒸发浓缩 (2分)
[知识整合]:一、熟悉工业流程的几个常用的关键词
1、浸出:固体加入水或酸溶解得到离子。
2、酸浸:指在酸溶液中反应使可溶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溶解的过程。 3、水洗:水洗通常是为了除去水溶性的杂质。有机物洗涤:减少晶体损失
4、灼烧(煅烧):原料的预处理,不易转化的物质转为容易提取的物质:如海带中提取碘等 5、酸作用:溶解、去氧化物(膜)、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
6、碱作用:去油污,去铝片氧化膜,溶解铝、二氧化硅,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 7、氧化剂:氧化某物质,转化为易于被除去(沉淀)的离子 8、控制PH值:促进某离子水解,使其沉淀,利于过滤分离
9、煮 沸:促进水解,聚沉后利于过滤分离;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气体,如氧气 10、趁热过滤:减少结晶损失;提高纯度
二、工业流程中的主要操作:结晶、重结晶、洗涤、干燥、灼烧、分液、重复操作2-3次等 如结晶的几种方法:(1)、当溶液是单一溶质时
①、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如NaCl、K NO3): 蒸发、结晶
②、所得晶体带结晶水:蒸发浓缩(至有晶膜出现为止),冷却结晶,过滤 (2)当溶液中有两种或以上溶质时
要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溶质: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要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三、解题方法
1、首尾分析法:对一些线型流程工艺(从原料到产品为一条龙生产工序)试题,首先对比分析生产流程示意图中的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再结合题设的问题,逐一推敲解答.
[典型例题]:例1、( 09上海)实验室用大理石等原料制取安全无毒的杀菌剂过氧化钙。大理石的主要杂
质是氧化铁,以下是提纯大理石的实验步骤:
(1)、溶解大理石时,用硝酸而不同硫酸的原因是 。
(2)、操作Ⅱ的目的是 ,溶液A(溶质是共价化合物)是 。 (3)、写出检验滤液中是否含铁离子方程式: 。 (4)、写出加入碳酸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写出滤液B的一种用途: 。
(5)、CaO2中一般含CaO。试按下列提示完成CaO2含量分析的实验设计。
试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盐酸标准溶液、酚酞 仪器:电子天平、锥形瓶、滴定管 实验步骤:① ;②加入 ;③加入酚酞,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
(6)、若理论上滴定时耗用标准溶液20.00mL恰好完全反应,实际操作中过量半滴(1mL溶
液为25滴),则相对误差为 。
[讲解分析]:(1)、硫酸钙微溶于水 (2)、除去溶液中Fe3+氨水 (合理即给分)
(3)、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滤液中不含Fe3+;或取少量滤液,向其中
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滤液中含Fe3+
(4)、Ca2++CO32- ==CaCO3↓ 作化肥 (合理即给分)(5)、称量 过量的标准盐酸 (6)、0.1%
2、截段分析法:
用截断分析法解工艺流程题是一种主流解题方法.因为当前的化工生产,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加效益,大都设计成综合利用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工艺生产线.为此这种工艺流程题很多.用截断分析法解工艺流程题关键在于选对属型和如何截段,截几段更合理.一般截段以生产的产品为准点.但也不一定,特殊情况也很多,必须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典型例题]:例2、( 09江苏)以氯化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钠和氧化
铁红颜料,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KCl
K2SO4(s)
过滤 稀H2SO4 反应Ⅲ NH4HCO3溶液 NH4Cl溶液 反应Ⅱ (NH4)2S2O8溶液 反应Ⅳ 反应Ⅰ FeSO4溶液 H2(g) CO2(g)
Fe2O3(s) FeCO3(s) 空气中煅烧
(1)、反应I前需在FeSO4 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以除去溶液中的Fe
A.锌粉 B.铁屑 C.KI溶液 D.H2
(2)反应Ⅰ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其目的是 (3)工业生产上常在反应Ⅲ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醇类溶剂,其目的是 (4)、反应Ⅳ常被用于电解生产(NH4)2S2O8(过二硫酸铵)。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发
生地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讲解分析]: A、为了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3+ ,无疑应加入铁。
B、将FeSO4溶液与NH4HCO3溶液混合,由框图可知:反应Ⅰ是复杂的,但过滤后得到FeCO3固体,这就
不难看出,主要是HCO3—电离出CO32—与Fe2+结合生成FeCO3(这就是“跟着感觉走”),但HCO3—和Fe2+都能水解,且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这就势必影响FeCO3的生成,故为了防止NH4HCO3分解(或减少Fe2+的水解),应将温度降低。
C、从反应II可知:反应后溶液中主要成分是(NH4)2SO4 ,(NH4)2SO4中加入KCl和一定量的醇类溶剂,本身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但却得到K2SO4固体,不难联想到:醇类溶剂的加入,使整体溶剂极性减弱,必然导致某些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下降,从结果来看,加入醇类溶剂后,能降低K2SO4的溶解度,有利于K2SO4析出。(这也是“跟着感觉走”)。
D、反应Ⅳ是用惰性电极电解(NH4)2SO4溶液,按照所学知识,应该是:阴极H+得到电子生成H2 ,阳极OH—失去电子生成O2 ,但框图中却给出了(NH4)这就断定阳极上是SO42—失去电子:2S2O8溶液,
CO2(g) 3+
-2-2SO2--2e=SO428 (这同样是“跟着感觉走”)。答案:(1)B (2)防止NHHCO
4
3分解(或
减少Fe2+的水解)(3)降低K2SO4的溶解度,有利于K2SO4析出 (4)
-2-2SO2-4-2e=S2O8
[规律方法]:一、应对策略:1、认真读题:首先将题目从头到尾粗读一遍,初步了解大意。
2、仔细分析:理清下列关系:
①、原料与产品:从某原料出发,要得到最终产品,必须除去什么元素、引进什么元素?。 ②、步骤与目的:加入某种试剂,采取这样的方法,其目的是什么?一般只考虑后面提问
有关的步骤,其他不必清楚。 ③、感觉与结果:有的步骤不能读懂,这时主要看这一步的结果,“跟着感觉走”、“顺藤
摸瓜”,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圆”这个结果,“难得糊涂”。 ④、信息与迁移:所给信息一定有用,而且一定用到,有时还需分解、重组、迁移到本题中来。 3、大胆回答:大多数提问用所学知识便可直接回答,但个别地方往往有悖所学知识,这时就要考虑产物、环保、产量、成本 等等。 二、注意外界条件对工艺流程的影响
在很多流程图的题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出现,不同的工艺对物质反应的温度或压强有不同的要求,它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但却都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的关键所在,也是命题专家们经常要考察学生的地方。这里主要说一说温度的影响,归纳总结之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形式来考察学生:
①、趁热过滤(或冰水洗涤)的目的:防止某物质降温时会析出(或升温时会溶解)而带入新的杂质; ②、冰水中反应或降温反应的目的: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为使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移动; ③、反应中采取加热措施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或加速某固体的溶解;
④、如题目中要求温度控制在某温度范围内(可用水浴或油浴来控制):一般有以下几个目的: A、防止某种物质温度过高时会分解或挥发,也可能是为了使某物质达到沸点挥发出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侯德榜制碱中,将CO2通入NaCl的氨溶液中,保持溶液的温度为(30+2)℃,可得NaHCO3晶体,温度控制在这个范围,目的就是防止NaHCO3分解。而在Br2的制取过程中,出溴口的温度控制在80—90℃,目的就是要使Br2挥发出来而又减少水蒸气混入Br2中。
B、使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好:如合成氨或工业SO2氧化为SO3时,选择的温度是500℃左右,原因之
一就是使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高。
C、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如乙醇的消去反应温度要控制在170℃,原因是就是在140℃时会有乙醚产生。 D、对于一些工艺来说,降温或减压可以减少能源成本,降低对设备的要求,达到绿色化学的要求。以上有关温度的总结只能说是有这种可能来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