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
?团队功效
–团队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矛盾水平 ?社会惰化
第十三章 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
·领导是一门艺术,如Koontz ·领导是一种行为,如Terry
·领导即行使权威与决定,是上级赋予某个人的权力;如Dubin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与能力,如Davis;Tannenbaum ·领导是一项程序或过程,如Stogdill;Haimann;
*俞文钊:指引和影响个体、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 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王重鸣: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 内群体或个体实行影响的行动过程。
相关概念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是一种行动过程,领导者是指实施领导行动的主体。
?领导与管理:管理更多与具体操作和局部运作有关,涉及范围较小;领导更多与宏
观思路和整体发展有关,涉及范围较大。
二、现代领导体制的发展
?家长制行政领导体制: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老板--企业所有者,也是经营者
?专家型经理领导体制: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出现技术专家(硬专家)进行管理
?职业经理领导体制:
–管理阶层的兴起--靠管理专家 ? 管理成为科学
?专家群体领导体制
–智囊团、思想库、董事会等倡导集体领导
三、领导的理论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认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特质,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有效领导者应该具备
的关键特质。
?很多研究者都否定了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不同工作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50年代,特质论在解释领导有效性上出现了困难,对领导的研究转向领导行为——领导是怎样做的(行为)
?决定有效领导的是领导者的行为特征或领导风格,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领导者的有效
行为或领导风格。
1、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1949年开发出了一种“领导者行为描述问卷”,通过分析得
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导行为维度: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结构维度 —— 领导者使其自己和员工的角色服从于组织的目标(工作程序、分配员
工工作和保持清晰的标准)
–关怀维度 —— 双向沟通、关心个体的需要和感情,互相信任
?可以根据这两个维度,制出领导行为四分图
2、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研究
?在40年代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把领导行为划分为
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两种类型。
?把这两种领导行为看成一种领导行为单一连续体的两端。领导者不能同时表现出这两
种行为,只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行为。
3、PM领导类型理论
?由日本的心理学教授三隅二不二提出的。
?领导的功能有两种,一是P(performance),目标达成功能;二是M(maintenance),
群体维持强化功能。
?根据这两种功能,可以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PM型;Pm型;Mp型;pm型。
4、管理方格图理论
?布莱克 / 莫顿(Blake和Mouton)在1964年提出的。
?管理方格图用纵横两个维度表示领导行为:关心人员和关心生产。方格图以
九等分的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生产和结果的关心程度,用纵坐标表示领导者对人员的关心程度。
?管理方格图每个方格代表一种领导类型,共有81种。 Blake和Mouton列举
了五种典型领导行为类型。9,9团队式领导;9,1任务式领导;1,9乡村俱乐部式领导;1,1贫乏式领导;中间式领导。 5、领导风格理论
?K·Lewin的三种领导风格理论:
·专制型风格:权力集中于领导者个人 ·民主型风格:群体参与决策过程 ·放任型领导:放任员工自行其事 (三)领导的权变理论
?领导效能由领导者特征、被领导者和管理环境共同决定的:
即:领导效能=f(领导者,被领导者,管理情境) 1、Fiedler权变模型
?Fiedler认为领导者的效能取决于以下两因素的匹配: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
格;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程度(领导者的情景控制程度)。
?Fiedler领导者的风格是稳定,通过LPC(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Questionnaire )问
卷——“最难相处的同事”量表,可以测定个体是任务导向型还是关系导向型。
–低LPC--任务导向 –高LPC--关系导向
?情境控制程度指领导者对于任务达成的信心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领导者—成员关
系(受到下属支持的程度);任务结构(工作的明确与具体的程度);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奖惩权力)。
?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任务导向的效果好;在中等有利的情境中,关系导
向的效果好。
2、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MX)
?LMX理论是由G·Graen和F·Dansereau提出的。
?此理论认为领导对待下属的态度是有差异的,领导会把有些下属作为“圈内人”,有些
下属看作为“圈外人”。领导对待这两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相应地作为回报,两类人的绩效和满意度也是不同的。
3、路径—目标理论
?由加拿大伦多大学教授R·J·House在1971年提出。
?通路—目标理论在动机的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者通过影响员工的工
作期望而激励员工的思路。领导者需要在不同管理情境中采取相应的领导风格,促使员工明确认识导致高绩效并获取奖励(目标)的关键行为(路径)。
?领导者的工作是通过明确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清
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危险。
?领导者的行为有四种类型:
–指导型:让下属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对如何完成任务
给予具体指导
–支持型:友善,对下属需求的关怀
–参与型:与下属共同磋商,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 –成就取向: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四种方式在同一管理者身上同时存在,视情境因素不同进行选择使用
?情境因素分为:下属特征和环境特征
–下属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控制点和能力感
–环境因素中关键的是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工作群体
?以下是路径——目标理论引申出的一些假设:
?与具有高度结构化的任务相比,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会带来
更高的满意度
?对于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指导型领导可能被视为多余
?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官僚,领导者越应表现出支持型行为、降
低指导型行为
?当工作群体内部存在激烈的冲突时,指导型领导会带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 ?内控型(即相信自己可以掌握命运)下属对参与型领导更为满意 ?外控型下属对指导型领导更为满意
4、领导—参与模型
?由管理心理学家弗鲁姆和耶顿(V·Hvroom和P·W·Yetton)于1773年提出。这一模型
的要点是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该模型把领导模式和下属参与决策程度联系在一起,试图说明特定管理情景下应遵循的有效领导风格。
?他们把领导风格分成5种:
–独裁I:领导者使用自己手头的资料独立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 –独裁II:从下属那里获得必要的信息,然后独自作出决策 –磋商I:与有关下属进行个别讨论,获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磋商II:与下属集体讨论有关问题,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自己作出决策 –群体决策II:与下属们集体讨论问题,一起提出和评估可行性方案,然后获得一致的
解决办法
?强调领导风格与决策情境的匹配,领导者在决定采取何种决策风格时取决于情境当中
的一些变量,最初的模型当中,这些情境变量包括七个,后来扩展为12个。
十二项领导者参与模型的变量
QR:质量要求(这一决策的技术质量有多重要) CR:承诺要求(下属对这一决策的承诺有多重要)
LI:领导者的信息(你是否拥有充分的信息作出高质量的决策) ST:问题结构(问题是否结构清楚)
CP:承诺的可能性(如果是你自己决策,你的下属是否会作出承诺) GC:目标的一致性(解决此问题后所达成的组织目标是否是下属认可的) CO:下属冲突(下属之间对于优选的决策是否会发生冲突) SI:下属的信息(下属是否拥有充分的信息进行高质量的决策) TC:时间限制(是否时间相当紧迫,约束限制了你下属的能力) CP:地域的分散(把地域上分散的下属召集到一起代价太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