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
–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2)刻板印象
– 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如北方人和南方人;上海人和北京人等 (3)证实偏差
– 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 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第一印象,他们还会寻找更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尽管以后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行为并不符合原先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第一印象很重要的原因 (4)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 一个人最先和最后提供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影响最大。
(5)虚假一致偏差
–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知觉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 (6)投射效应
– 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 (7)后视偏差
–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 – “我说过要这样做吧”;“我早说过他是这样的人”
– (8)自我中心偏差
– 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情中的作用的倾向。
三、归因理论——因果关系知觉
? 所谓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 – 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的推论; – 对人们未来行为的推测,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 凯利认为,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
?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 区别性(差异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 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 一致性(普遍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方式。 条件 1 2 区别性(差异性) 一贯性 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 高-她没对别的高-她总是对他发笑 高-她总是对他一致性(普遍性) 归因 低-别人很少发笑 高-每个人都发人:玛丽 刺激物-小丑 小丑发笑 3 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过笑 发笑 低-她以前几乎没对他发过笑 笑 低-别人很少发笑 情境或环境
2、对成败的归因——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 韦纳把人们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 这四个因素可以按三个维度来划分:
– 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
– 人们把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例如,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让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难易或运气),会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心情。把失败归于内因,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归于外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 成功归结于:
内在因素:令人感到满意、自豪 外在因素:令人感到惊喜、满意 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
不稳定因素:提高或降低工作积极性 失败归结于:
内在因素:令人产生内疚、无助感 外在因素:令人产生气恼、敌意 稳定因素:降低工作积极性 不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 第七章 态度及价值观 一、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 态度的构成因素:
– 认知因素(对一类事物的真假好坏的认识) – 情感因素(对一类事物好恶情感反应的程度) – 行为意向因素(对一类事物的行为倾向)
?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的表现。 (二)态度的特性:
– 社会性:态度不是生而具有,而是习得的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与本能有区别)
– 针对性:有一定的对象 – 协调性(一致性):三个因素之间互相协调 认为好--》有好感--》行为趋向 – 稳定性:一经形成则相对稳定 – 间接性(不一致性):态度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倾向,它与行为之间不一定是一致的,它与行为之间有一致表现,也有不一致的表现 ? 3、态度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二、态度的改变及相关理论
(一)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的改变:
– 强度的改变(一致性改变)——相对容易 – 性质(方向)的改变——困难
1、从态度的特性来看:
1)态度形成得越早,越难改变--时间性 2)态度越极端(强),越难改变--极端性 3)一贯态度难改变--一贯性
4)态度的构成越复杂(世界观层次高),越难改变--复杂性 5)三种因素越一致,越难改变--一致性 6)满足性--越高越不易改
7)价值性--与个人价值关系密切的态度,不易改 2、从个体心理因素来看:
1)智力水平高,态度的主动性高 2)暗示接受强度高,易改变 3)女性较男性易改变 4)年轻人较老年人易改变 3、从个体和团体的关系看
? 认同感问题:对团体越认同,越难以改变(行为认同、态度认同、观点认同) ? 团体的压力(团体的价值观、规范、舆论)
(二)态度的理论研究
关于态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有关认知因素在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的影响作用 1、平衡理论: 弗利兹·海德(1958)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个人(person)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ther)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x)形成的。如甲喜欢音乐,乙也喜欢音乐,于是甲对乙会产生好感、积极的情感评价。这里就存在一种 P-O-X封闭的三角关系模式。
– 这种三角关系模式由许多种类型,但大体可分为平衡态和不平衡态两类。海德认为:“在
三个实体的情况下,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平衡状态存在”。相反,则存在着不平衡态。
– 个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压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状态转化
为平衡态。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和评价趋向一致的需要。 – 这种转化可以有诸多方法:
– 1、将不平衡三角中的某两个因素转变为无关联,成为一个开放的,有待确认的系统 – 2、把不平衡三角中某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作重新的解释 – 3、劝说他人改变态度或改变自己的态度
采取何种转化方式或转化谁的态度取决于不同态度之间的强度,即从薄弱处下手。 2、认知失调论
? 弗斯廷格(1957)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关于自我、关于自己的行为以及关
于环境方面的信念、看法或知觉等。这些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三种情况: 1、相互一致和协调,如我不吸烟,吸烟危害健康 2、相互冲突和不和谐,如我吸烟,吸烟危害健康 3、无关的,如吸烟危害健康,今天会刮风
– 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X和Y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和紧张,并力求缓解。
如:1、我喜欢抽烟 认知因素A; 2、抽烟--癌 认知因素B 二者是不一致的
改变:1)改变A或B;
2)增加新的因素C:抽烟也有长寿的; 3)强调A或B的重要性 特点:改变态度是自我认知的调节过程
– 这种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失调”现象。
– 人出现了认知失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保持认知因
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 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1959年实验:
– 情境:让被试在一间房子里干非常枯燥的工作,要求他们出去后对其他人说这些工作很
有意思,令人十分愉快
– 其中一部分人会得到20美元的报酬 ,另一部分会得到1美元的报酬
– 结果:在问及这些人在多少程度上真正认为这些工作有意思时,得到1美元的被试对其
的评价明显高于另一组 – 解释:认知不协调
– 得到20美元的人增加了一种认识,因为撒谎得到了20美元,而1美元显然不能成为
撒谎的报酬,因此要强调原来的认知因素--工作有意思 – 以上试验可得出一些似规律性的态度维持和改变的原则:
– 1、要想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应力避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假如
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 2、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态),
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 3、参与改变理论
? 实验: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美国家庭主妇改变吃动物内脏的态度的影响(内脏实验)
主动型--共同讨论做法、营养价值等; 被动型--讲演、示范、不参与
结果:前者32%接受吃内脏,后者为3%。
– 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
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三、价值观 1、概念
? 价值观是人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好坏、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或倾向性。 ? 价值观包括信仰、伦理、道理观念、生活目标、处世哲学。价值观体系代表了在一个人的思想里各种道德标准的优先次序。 2、价值观的层次
– 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查,按价值观和生活作风为标准进行分析,最后
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表格见下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