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生物
A.B点时,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
B.如果温度上升5℃,B点向右下方移动
C.本实验不可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 D.因受酶活性的限制,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 2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B.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晚婚晚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 C.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只需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仍有可能患遗传病 23.下列物质或过程可能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的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C.遗传信息的翻译 D.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24.下图是胰岛素作用于脑神经元后调节其功能的机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胰岛素
葡萄糖
炎症因子 凋亡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InR:胰岛素受体 GLUT:葡萄糖转运蛋白
Ca2+
+:促进或增加 ○
-:抑制或降低 ○
A.胰岛素与InR结合后,能促进神经元的变性坏死
B.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⑥促进神经元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加强联系 C.细胞表面InR减少后,脑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胰岛素浓度增大
D.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①可能是通过增加GLUT数量而促进葡萄糖的吸收 25.下列有关利用新鲜的菜花进行“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菜花组织中加入蒸馏水并搅拌可释放核DNA
B.加入洗涤剂和食盐的作用分别是瓦解细胞膜和溶解DNA C.利用DNA不溶于冷酒精的原理可进一步提纯DNA D.含DNA的氯化钠溶液与二苯胺在常温下混合呈蓝色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5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8分) 为了探究外源生长素对杨树抗旱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盆栽欧美杨幼苗进行相关实验,
·5·
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μmol·m-2·s-1181512963IAA处理组光合速率/μmol·m-2·s-1无激素组181512963土壤含水量50$6810121416处理时间/d土壤含水量20$6810121416处理时间/d
(1)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水的场所是 ▲ 。实验结果显示:正常浇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
为50%),外源生长素处理对欧美杨幼苗的光合速率影响 ▲ ;干旱条件下,两组欧美杨的光合速率均下降,但生长素处理能 ▲ 。
(2)为探究外源生长素影响欧美杨幼苗光合速率的机理,科研人员测定了不同状况下的叶绿素相
对含量,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外源生长素通过 ▲ ,而促进光合作用的 ▲ 阶段。
无激素组叶绿素相对含量IAA处理组相对转录O丰度20P%土壤含水量12357OO
(3)研究人员进一步测得干旱条件下,外源生长素会使欧美杨叶片气孔密度下降10%左右。说明
外源生长素能 ▲ 气孔的发育,减少了水分散失,从而提高欧美杨的耐旱性。
(4)科研人员对(3)的分子机制提出的假设是:外源生长素通过调控与气孔发育有关基因的表
达进而调控气孔的发育。目前,研究人员已找到了与之有关的7个基因。现提取干旱条件下欧美杨叶片的总RNA,根据上述7个基因设计特定的引物,反转录获得 ▲ 并测定其含量,计算得出7个基因的相对转录丰度(与无激素组相比,同一基因在IAA组的转录水平的高低)如右上图所示。若结果支持假设,则表明基因 ▲ (填数字序号)的表达产物可促进气孔的发育。
27.(8分)科学家研究发现,棉花每个染色体组含13条染色体,二倍体棉种染色体组分为A、B、
C、D、E、F、G7类,异源四倍棉种由两个非同源二倍体棉种相遇,经天然杂交成异源二倍体,后在自然条件下,杂种染色体组加倍成双二倍体(即异源四倍体)。三交种异源四倍体是由三类染色体组组成的异源四倍体,拓宽了棉属遗传资源,为选育棉花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亚洲棉AA和野生棉GG进行人工杂交,需要在母
本开花前先去除雄蕊,授粉后需要 ▲ 。人亚洲棉AA×野生棉GG工
(2n=26)诱导异源二倍体AG染色体加倍时,需要在 ▲ (2n=26)时
期用特定的药物处理。
异源二倍体AG(2)亚洲棉植株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 ▲ 条。(2n=26)若要用异源四倍体AAGG来培育AAGD, ▲
染色体加倍(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诱变育种,使其
发生基因突变而获得。
·6·
O64异源四倍体AAGG×陆地棉AADD(4n=52)(4n=52)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4n=52)(3)一般情况下,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在育性上是 ▲ 的,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
成 ▲ 个四分体。
(4)若需要大量繁殖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的植株,可以通过 ▲ 技术。若AAGD偶然
也能产生可育的花粉,与野生棉二倍体杂交后出现染色体数目为42的后代,其原因是 ▲ (填下列字母)。
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 b.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c.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d.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e.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染色体增加等现象
28.(8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
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小岛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下图为能量流经网蜘蛛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
表示网蜘蛛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 ▲ 和 ▲ 。
网蜘蛛摄入量
(2)卷尾鬣蜥处于第 ▲ 营养级,其与沙氏变色蜥的种间关系是 ▲ 。
(3)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
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 发生改变。
(4)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 。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
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 ▲ 能力。
29.(8分)下图一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传递基因的情况;图二、图三
分别表示该动物的性原细胞在正常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和细胞中染色体组变化情况;图四是一同学绘制的该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7·
图三 图四
(1)图一、二、三中,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的是 ▲ 。
(2)图一中,只位于图二中BC段的细胞是 ▲ 。图三中,与图二中BC段对应的区段最可
能是 ▲ 。
(3)只考虑染色体变异,与形成图一中生殖细胞基因组成异常的分裂时期是 ▲ ,与之同时
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 。
(4)图三中,与图二中CD段的变化原因相同的区段是 ▲ 。 (5)图一中,次级性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 。 (6)图四甲~丙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 。
30.(8分)处在有丝分裂分裂期的细胞染色体高度螺旋化,通常认为不发生转录过程。研究人员用
两种活体荧光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荧光激发下的细胞,有了新的发现(结果如下图)。
激发出
蓝色荧光
激发出绿色荧光
蓝、绿色 荧光叠加
注:C列是B列图中黑框内的放大图
(1)DNA与RNA在分子组成上的不同之处是DNA分子中含有 ▲ 。实验中,用蓝色荧光
染料对DNA进行染色后,用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细胞,使新合成的 ▲ 专一性地带有绿色荧光标记。
(2)观察发现,视野中的大多数细胞处于A列,说明A列表示的是处于 ▲ 时期的细胞。
RNA分布于细胞中的部位是 ▲ 。
(3)在分析实验结果时,需要将不同荧光激发下拍摄的荧光定位细胞图像做叠加处理(图中蓝、
绿色荧光叠加),使图像完全重叠,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确保两图像是同时期的 ▲ 细胞的观测结果。
(4)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分裂期细胞 ▲ (能/不能)进行转录,判断的依据是 ▲ 。 (5)为验证上述结论,在培养体系中加入RNA聚合酶抑制剂,D列中的相应实验结果未绘出。
若上述结论成立,则在D列中看不到染色体的是 ▲ 。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