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概论--历年试题
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湖北自考网4月18日整理 课程代码:00529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的是( ) A.表现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体验说
2.在西方,首先提出“寓教于乐”观点的是( ) A.贺拉斯 B.薄伽丘 C.狄德罗 D.布瓦洛
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主要是讲( ) A.文学发展变化的道德原因 B.文学发展变化的宗教原因 C.文学发展变化的哲学原因 D.文学发展变化的时代原因
4.曹禺认为文学中的语言具有“魅惑力量”,这主要是指( ) A.语言具有宗教力量 B.语言带有巫术意味 C.语言是一个奇妙世界 D.语言是不可知的
5.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文章风格分为四组八体,这八体是( ) A.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B.简洁、丰瞻;平淡、绚烂;刚健、柔婉;雄浑、隽永 C.典雅、新奇;远奥、显附;精约、繁缛;壮丽、轻靡 D.典雅、通俗;平淡、绚烂;精约、繁丰;壮丽、灿烂 6.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情感的表达属于( ) A.情景并茂式 B.情中见景式 C.景中见情式 D.直接抒情式 7.“意境”概念首次见于( )
A.《庄子》 B.王昌龄《诗格》 C.刘勰《文心雕龙》 D.皎然《诗式》
8.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所采用的主要“叙述视角”是( ) A.第一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第三人称叙述 D.视角变换叙述
9.对故事时间线索中的整段时间不加叙述的“时距”,一般称为( ) A.省略 B.停顿 C.减缓 D.场景
10.艺术与情感密切相关,艺术是情感的宣泄或展示。在抒情理论中,这种观点一般称为( )
A.再现论 B.表现论 C.反映论 D.移情论
11.“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和虚伪矫饰,都是艺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天敌。”意思是说( ) A.抒发情感要遵循感染性原则 B.抒发情感要遵循诚挚性原则
C.抒发情感要遵循独创性原则 D.抒发情感要遵循典型性原则
12.从读者鉴赏的角度看,风格是( )
A.读者想象出的一个格调 B.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C.读者赋予的一个格调 D.读者创造出的一个格调
13.伏尔泰说: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这种区分强调的是( ) A.时代风格 B.民族风格 C.地域风格 D.流派风格 14.创作心理要素包括( )
A.艺术概括、艺术变形、艺术想象、艺术灵感 B.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 C.艺术情感、艺术综合、艺术想象、艺术概括 D.艺术想象、艺术直觉、艺术概括、艺术变形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 A.人的主观情感意念
B.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 C.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D.个体无意识(武汉自考)或集体无意识
16.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应之间构成( ) A.相互排斥的关系 B.相互对应的关系 C.相互建构的关系 D.相互背离的关系
17.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的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通常被称为( ) A.体验 B.共鸣 C.玩味 D.升华
18.文学的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在于( )
A.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 B.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 C.具有视听复合性与直观性 D.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传播 19.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劳动说的倡导者是( ) A.高尔基 B.别林斯基 C.马克思 D.普列汉诺夫 20.通常人们把文学体裁分为( ) A.诗歌、小说、剧本、电影 B.诗歌、散文、小说、电影剧本 C.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D.诗歌、小说、电影、电视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与历史文化相比较,文学重视的因素有( ) A.虚构 B.事实 C.理智 D.情感 E.诗意
22.自动化语言是指( )
A.人们不熟悉的语言 B.脱口而出的个人语言 C.缺乏原创性的语言 D.习惯成自然的语言 E.失去新鲜感的语言
23.关于文学创作,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包括( ) A.感物说 B.养气说 C.胸有成竹说 D.镜子说 E.深层心理说
24.艺术灵感的特征包括( ) A.突发性 B.真实性 C.迷狂性 D.创造性 E.倾向性
25.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艺术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间,而是出现在经济落后时期。这种现象表明( )
A.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B.艺术生产可能超越物质生产 C.艺术发展不以物质发展为基础 D.艺术发展只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E.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无关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26小题4分,27、28每小题3分,共10分) 26.抒情语体与叙述语体 27.文学风格 28.期待视野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9.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30.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在哪里? 31.如何理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32.什么是典故?典故是如何在抒情作品中发挥作用的? 3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34、35每小题10分,36小题15分,共35分) 34.以林黛玉为例,说明典型的艺术魅力。 35.结合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说明抒情的语法策略。 附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6.试论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湖北自考网4月18日整理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把艺术生产的流程表述为( ) A.物→心→乐 B.心→物→乐 C.物→乐→心 D.乐→心→物
2.审美的实现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第一个层面是( ) A.客观对象层 B.主体心理层 C.历史文化层 D.心理时空层 3.严格说来,文学作品是指( ) A.文学文本 B.文学语言组织
C.文学形象系统 D.经读者解读的文学文本 4.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情感体验 B.声音节奏 C.语词形式 D.逻辑结构
5.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诗有四种意义,它们是( ) A.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 B.语音、修辞、语法、逻辑
C.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言内之意、言外之意 D.审美意义、认识意义、教育意义、伦理意义 6.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出的主张是( ) A.“小说界革命” B.“不讲对仗” C.“平民文学” D.“我手写我口”
7.高尔基认为,在诗篇和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因素是( ) A.人物 B.情节 C.性格 D.形象
8.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 ) A.概略 B.场景 C.减缓 D.省略
9.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是( ) A.圆型人物 B.典型人物 C.表意人物 D.性格人物
10.托尔期泰认为,艺术抒发情感是( ) A.表现情感 B.宣泄情感 C.传达情感 D.投射情感
11.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是指( ) A.女权主义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精神分析批评 D.接受美学批评 12.“我恐惧又希望,我燃烧又冰凉”,这种两面上自相矛盾的语句,一般称之为(A.意象 B.隐喻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