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阿坝师专人文社会科学系地理教育野外实习报告- 副本 - 图文

阿坝师专人文社会科学系地理教育野外实习报告- 副本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8:23:20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第四章:气候

峨眉山候: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边为陡峭的摄身崖,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1.气候特点

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 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早晚略添衣着即可。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游客需备足衣物。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0℃左右。山上为游客准备了大量棉大衣,可供游人租用。峨眉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山上被称为“阴间”。积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峨眉山的那条界线的位置。因此,游人在金顶时时常会听见雷声,但只有“阳间”在下雨,“阴间”不会下雨。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m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O。C,极端最低温度为一20.9℃)、亚寒带(海拔2200m一3047m,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 m一2200m,年平均温度为13.1。C)、亚热带(海拔1200m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C,极端最高温度为38.3。C)。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

9

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山顶和平坝,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第五章:水文

峨眉山乐山水文: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于大渡河一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和花溪河(凌作培,2005)。临江河和峨眉河处在峨眉山西翼,自西向东奔流于崇山峻岭,穿越峨眉平原,流经乐山市,汇人大渡河(陈渭忠,2001)。据《巴蜀江河辞典》记载,峨眉河年平均流量12.9 m3/s,年径流量4.07亿m3,临江河年平均流量10.6 m3/s,年径流量3.34亿m3。流域面积在100k㎡以上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峨眉山景区位于这3条河流的上游。因此,峨眉山的神奇与秀美颇得益于水,丰富的水汽资源(河流、雨水和云雾等)哺育了植物,形成了峨眉山悠久的水文化内涵。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除受太阳辐射、亚洲季风、青藏高原低压槽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外,本身的地形、地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峨眉山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山前平原海拔447m,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日照极少,风力微弱和雾很少的特点。山顶海拔高度3099m,高出峨眉城区达2600m,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进入。因而山顶气候与山麓带气候迥然不同,属山地寒温带湿润气候,具有冬季严寒,严冬时间长,降水量甚多,终年潮湿多雾,日照较多,风力强劲等特点。年均气温17.29\℃,山顶和山麓的温差达14℃,年均降雨量为1555.3mm,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尤以东坡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分异更为突出。据

多年气象资料分析,整个峨眉山大致可划分为4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m以下属亚热带气候,1500~2100m属暖温带气候,2100~2500m属中温带气候,2500m以上属亚寒带气候。因此,峨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包括了从亚热带至亚寒带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著名的“华西雨屏”。

第六章:地质地貌 峨眉 乐山貌特征:

10

峨眉山区曾是一片汪洋,八亿年前晋宁运动使峨眉山区从海洋中慢慢升起成为一个荒凉的孤岛,在地壳深处引发大量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的花岗岩基底岩系。 从七亿年前的晚震旦纪至四点八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峨眉山再度淹没在大海中,接受了一千多米厚的碳酸盐岩沉积(以白云岩为主),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出露的地层。从4.8亿年前的早奥陶世末期至2.8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峨眉又一次从海洋中出露。峨眉山区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 ,故而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系至石炭系的历史记录,二叠系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系地层之上。

早二叠系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洋,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部分地区岩溶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晚二叠系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华力西运动导致地壳拉张破裂,引起地壳深部玄武岩浆的强烈喷发,形成覆盖我国西南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的著名峨眉山玄武岩。

由于玄武岩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万佛顶,得以耸立在海拔3099米处,成为峨眉山最高峰。(金顶、千佛顶等山峰也被玄武岩所覆盖)

11

二叠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中生代三叠系初期,峨眉山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距今1.8亿年)使海水彻底退出峨眉山区。

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使峨眉山区从晚震旦世以来的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形成现今所见的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序次的块断构造格局。

第三纪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河流下切,形成现今的险峻山势。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 一、 峨眉山地貌:

峨眉山地区可分为两大地貌单元:西为山地,东为平原。

东部的峨眉平原,受流水作用影响,洪积扇多被现代河流分割,且河流阶地与河曲发育。 总体来看,峨眉山山顶是一大片古生代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山体内部受流水强烈的切割作用,形成了高峻的峡谷地形。 登山沿途可见多种地貌类型:处于石灰岩层区中有九老洞等岩溶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可见幽深峡谷;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则形成熔岩平台景观。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