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拓拔鲜卑的踪迹

拓拔鲜卑的踪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8:14:32

鲜卑民族的踪迹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这样称誉呼伦贝尔:“呼伦贝尔不仅在现在是内蒙古最好的一个牧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是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鲜卑族的历史足迹,这个从森林走到大草原又走进中原并建立自己政权----北魏的少数民族。

鲜卑族拓拔部,原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狩猎生活,后迁徙至“大泽”今呼伦湖一代过起了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鲜卑族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后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之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今蒙牛公司所在地,在特伦苏牛奶的广告中出现过,以后大家看广告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这时已是魏晋时期,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到公元534年历经148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第一个王朝,十六国分裂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第一个王朝,第一个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上有其重要的意义。

北魏是个很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中占据148年的时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史藉寥寥无几,其它小说、电影、电视更是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不声不响地蒸发了。其实不然,只是我们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罢了。我如果说出下列的一些名词我想大家一定不会不知吧:《齐民要术》、《水经注》、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敕勒歌、花木兰。噢,知道知道,恍然大悟了吧。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就是北魏时期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瑰宝。北魏时期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农业、地理、文学,特别是佛教和佛教艺术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说当时流行的思想是帝王即释迦,佛教和政治是密切结合的。

前面我们说过关于北魏拓跋鲜卑部起源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在《魏书》序记,开宗明义的记载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

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这篇文字记载了拓跋部祖先和他们的生活地点以及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昌意的小儿子,昌意是谁呀?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一位,他是嫘祖所生。我们生活在大鲜卑山,在幽都的北面,以放牧射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风俗淳朴,刻木记事。这段话翻译出来,好懂。这段话告诉我们其最早是居住在“大鲜卑山”,那么文中所称的“大鲜卑山”到底在哪里?

据《魏书·礼志》中有一段记载大致意思为,太平真君时期(公元443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来“鲜卑旧墟石室”祭祖并刻有祝文。1980年7月30日这个神秘的石室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考古学家、原呼伦贝尔文物站长米文平先生在大兴安岭北段今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嘎仙洞中发现了当年李敞在石壁上的刻文,千古之谜豁然开朗。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鄂温克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9公里处,在群山怀抱之中,离地面约二十几米的半山腰中高悬着一个硕大的山洞,洞口为三角形,洞深约100米,洞内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

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了拓拔鲜卑历史的千古之谜,更证实了这里就是拓拔鲜卑的发祥地。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无论汉人也好,胡人也罢,我们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正是拓跋鲜卑人让我们的血液流在一处。

鄂伦春人有一首诗:

朝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无论松柏的影子有多长, 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你来自地北抑或天南。 我们的心总是和你连在一起。

也许这还真是一次不经意间的寻根呢,谁说不是呢?我们用几天的时间走了先人千年的历史,希望这次旅程留给各位的不仅是风景,还有些许看风景的心情。

鲜卑在中国古代北方诸族中,兴盛较匈奴晚,但入据中原时间却较匈奴为长,而且部众也较匈奴为多。五胡乱华时,鲜卑是入据中原持续时间最长建国最多的一族,计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割据十六国鲜卑有其五,足见鲜卑当时的强盛。此外没有算在16国内的还有西燕以及雄踞西南的吐谷浑,部众之兴盛、占地之广阔,从中可见一斑。

鲜卑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族。五胡乱华之末,最终因鲜卑拓拔氏的悄然崛起,一举统一了北方,结束了1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魏分裂之后,鲜卑宇文氏又操控西魏而后篡建北周。到隋文帝统一天下,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间长达近300年,这是五胡中其他诸族所无可企及的。然而最后不争的事实是:如此强大而绵延流长的鲜卑部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终于还是在中国历史上消亡了。鲜卑族在历史上最后兴盛的一部是宇文氏的别种契丹,然而彼时的契丹族,其鲜卑特征也已几近消失,俨然一个新兴的民族了。那么鲜卑大族是怎样一步步在历史中消亡的呢?欲探其究竟,我们先来看看鲜卑族的演进历史。

一、鲜卑的历史渊源。

鲜卑和匈奴一样,也是一个自古有之的古老部族。其最早见诸史端的名字是东胡,《后汉书》说它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东胡”之名,在当时也是一个强大的部族,《晋书》上称其“与匈奴并盛”,《史记》上说:“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冒顿单于这个匈奴历史上关键的英雄人物最终出现,使匈奴部众的统一早于东胡,因而崛起在东胡之前。这一族和汉族也有交涉和纷争,战国时燕将秦开便大破东胡,《史记》上说他“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可见当时东胡也属于汉人的边境之患。只不过当时该部族尚未统一,力量未能有效整合,为患程度不似匈奴强烈罢了。当时秦、赵、燕三国北筑长城,主要是防患匈奴,其实防止东胡进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匈奴崛起后屡败东胡,迫使东胡部众东逃而也分裂为乌桓、鲜卑两部。乌桓、鲜卑本是山名,据《后汉书》记载:“冒顿灭其国,余类保此二山,因名焉”,从此便因乌桓、鲜卑二山而得族名。乌桓在南近接中原,鲜卑在北远据苦寒。公元前73年,适逢匈奴遭遇天灾内乱,乌桓便趁机袭败匈奴,迫使匈奴北迁而“空地千里”,匈奴自此由盛转衰,乌桓的进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乌桓由此也取代匈奴开始与中原为患,《三国志》上说其“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很让中原头痛。后来魏武帝曹操在柳城(今河北承德境内)一役中大败乌桓,“降斩20余万”,乌桓元气大伤,余众被曹操迁至内地慢慢与汉族同化,没有内迁的都向北逃窜并入鲜卑,乌桓部族的历史从此终结。

匈奴为汉室所破后,北匈奴远遁欧洲。鲜卑便趁机占领匈奴故地,北匈奴中没有逃走的,也都融合于鲜卑,鲜卑自此开始走向强盛。公元3世纪左右,鲜卑族中又出了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檀石槐和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开始了一段短

搜索更多关于: 拓拔鲜卑的踪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鲜卑民族的踪迹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这样称誉呼伦贝尔:“呼伦贝尔不仅在现在是内蒙古最好的一个牧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是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鲜卑族的历史足迹,这个从森林走到大草原又走进中原并建立自己政权----北魏的少数民族。 鲜卑族拓拔部,原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狩猎生活,后迁徙至“大泽”今呼伦湖一代过起了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鲜卑族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后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之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今蒙牛公司所在地,在特伦苏牛奶的广告中出现过,以后大家看广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