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
1.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大师,“亚圣”“孔孟”。 3.《孟子》四书之一:《论语》《大学》《中庸》 内容:
4.解词:发:起,被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狱卒。
举于市:从狱官那里释放。 市:集市。 任:责任,使命。 是:此,这。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停顿。
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挨饿。 拂:违背。 乱:使??扰乱。 忍性:使性格坚忍。 衡于虑:思虑堵塞。 征于色:他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灭亡。
5.通假字: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弼。 6.成语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理解记忆
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鱼我所欲也》总结
1.本文先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
2.解词 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 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乡:通“向”,原先,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舍生取义的向上之心) 三.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原先,从前。 四.成语:
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 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五.理解:
1.通过举例论证写义重于生的句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思路: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
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 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
时,能考验人的品格。(正面论证舍生取义)
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
舍生取义)
七.写作手法
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2.正反对比论:与鱼和熊掌,生与义,重义轻生的人,见利忘义的人,乡为与今为,相互比较,使道理说
得更加清楚,加强说服力。
3.正面论述:(生亦??有所不辟、第二自然段) 反面论述:(如使??有不为也,第三自然段)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增强感情色彩。
八.写作目的:针对世人大都为物欲所蒙蔽,而不能舍生取义的情形,提出了舍生取义的 观点,号召人们保有舍生取义的向善之心。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名 ,是战国时期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反对 ,主张以 统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得道( ) 寡( ) 天时( ) 地利( )
人和( ) 三里之城( ) . 郭 ( ) 环( ) 城非不高也( ) 池( ) . 兵革( ) 委( ) 去( ) 域 ( ) 固 ( ) 威( ) 至( ) 畔 ( ) 顺 ( ) 以( ) 故( ) 君子( ) 三. 翻译句子
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 委而去之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 阅读理解
1 .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2. 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 主张的具体表现?
3.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4.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 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回答)
5.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6. 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7.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
什么?
9. 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10. 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11.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12. 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
13. 写出文中的两组排比句?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 ),所以( )动( )心忍( )性( ), 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 ),而后作( ); 发( ).......于声, 而后喻( )。入( )则( )无法家( )拂士( ),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 填空
本文选自《 》,其书的主要内容是 ,是一部 家的重要著作。 二、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三、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
2 衡于虑(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所以动心忍性( ) 四 翻译句子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人恒过,然后能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