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像时代下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情况调查研究
表示在观看了由国学经典翻拍而成的影视作品之后会去阅读相关原著,由此可见生长在快餐时代的大学生对于图像化阅读国学经典,更多的只是采用“速食”式的接受态度,娱乐才是第一目的。 《百家讲坛》以专家教授学者现场电视讲授的方式给观众“上课”,其中就有不少的国学经典和知识,广大群众,特别是学生一度沉浸在易中天和于丹们的讲解之中。而今年暑期,中央电视台的《开心学国学》节目和各大电视台热播的情景喜剧《万卷楼》,更为学生的图像化阅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模式。《开心学国学》作为一档益智类竞技节目,以国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知识竞答的节目形态以及“获胜者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免试免费进修国学知识”的噱头,成功吸引了万千参与者,在暑期掀起一股不小的“国学热”。在《开心学国学》中,竞答题目全部围绕国学经典展开,既有历史典故,也有名著情节,更有许多的诸如宗教、历史、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于普及国学知识而言,确有其独到之处。而百集情景喜剧《万卷楼》则将目光瞄准广大少年儿童,该剧集合了数十位老中青三代演员,将古代私塾的情景完整搬上荧屏,通过一个教书先生和一群懵懂学童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喜剧小故事,将国学知识以一种温馨浅显的形式娓娓道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传达给观众,而部分篇章更是以古装喜剧形式观照当代社会热点,将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与传统文化相碰撞,让观众们全家一起,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国学知识。
无论是《百家讲坛》还是《开心学国学》,亦或是情景喜剧《万卷楼》,都在试图将国学知识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给观众,其中包含多少商业和娱乐因素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就这些节目形式而言,与影视作品相比,无疑是为国学经典的图像化阅读提供了正面并且积极的形式。这些电视、节目光明正大打着轻松和娱乐的旗号传播国学知识,比其他的形式更能够吸引观众的参与,知识性、趣味性与幽默感的结合,更能让广大群众在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下接受并且记住一点国学经典和常识,这将对国学的发扬光大起到促进作用。尽管这种娱乐化的“国学热”遭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反对,但就目前的社会发展而言,无疑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
四、意见与建议
(一)持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到了大学阶段,许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便会放弃对国学经典的阅读,然后把中学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也慢慢淡忘。国学经典并不是快餐小说,只读一遍两遍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
9
深意,因此,“经典名著阅读先行”,国学经典需要一定的重读率。
此外,大学生阅读深受舆论、教师的影响。如果学生群体中能够出现一个带头性的人物去带领广大同学深入了解、研究国学,这对于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来说,将会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如我校文学院05级的“半塘社”,以书法和古典诗词为载体,以“半塘三友”(05级的三位学生)为标杆,在全院掀起一股国学风潮,影响辐射全校。又如我校文学院陈广林老师创办的“瀚文”国学博才班,以看碟、讨论、采风、学员作品交流会等形式,向学生义务传授诗词书乐,在全院引起极大反响。由此可见,国学对于大学生,仍有着绝对巨大的吸引力,只是由于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和必要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得到支持。为此,学校有关方面应为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和平台,如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月”、“国学常识竞赛”等活动,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半塘社”,鼓励教师更多地影响、带动学生,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二)客观对待“图像时代”,科学运用图像阅读
“图像时代”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十项全能”,为此,我们首先应该用客观的心态和思维去看待和评价“图像时代”。有很多学者都在抨击由图像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恶果,认为在图像时代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借助文化工业的市场优势,制作出的文化产品无一不是商品化、媚俗化、技术化、模式化的‘文化垃圾’,不禁阻碍了高雅艺术的发展,是高雅文化的生存受到威胁和排挤,更为严重的是,大众文化通过对高雅文化的改写、简化和包装——如大量文学名著被缩写、改写成模式化的好莱坞电影或家庭肥皂剧,贝多芬交响乐的丰富性被电子演奏的程式化所替代——而消解了艺术的独创性和想象力,使得所有文化都变成了一种媚俗的迎合的平庸文化。”②但是,“图像时代”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人类的生存模式,被大加挞伐的“图像时代”,似乎有被妖魔化的趋势。影像与文字之争被专家学者揪住不放,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上升到谁压倒谁的“称霸”问题。然而,影像与文字,从来就是共生的,文字之“文”,本来就是“纹饰”之意,也就是图像。因此,所谓图像与文字谁压倒谁的问题,近乎可笑。现今社会上出现的人们热衷于影像的现象,“并不必然是排斥文字,而是使抽象文字的表征和意义更趋直观感性化。”③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图像化的阅读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阅读的可能性和阅读模式,这对于文化的传播而言无疑是有好处的。如果一种文化只能依靠纸质文本来传播,那么这种文化的发展将会失去很
10
多光彩。图像时代下多元的阅读和传播方式能够为国学经典注入新鲜的活力,犹如多媒体教学为沉闷的课堂带来更多乐趣一样。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像化的阅读方式,由浅而深,有层次地接受和阅读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此,在观看与国学经典有关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时,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从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找出导演、编剧的“一家之言”,通过评论和吸收别人的观点来充实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经典的认识。 (三)避免功利化阅读
“国学”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系统,而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以其博大精深,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功。对于国学经典,我们也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作业,更不能将国学知识作为自己可供炫耀的资本。在快餐化的社会,大学生需要用国学经典去沉淀心灵,增加涵养。我们要自觉摒弃图像化阅读中对于国学知识肤浅化娱乐化的感官追求,避免功利化的阅读,同时将阅读视为一种享受和一个求知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应付式的任务和工作。我们要用国学经典去充实和提高自我,用中华传统文化去提升我们的生存境界和修为,在更高更广阔的空间里面求得身和心发展。
五、本次调查的不足
(一)受调查人力、资源方面限制,这次调查虽涉及全国不同地域的27所大学的159位在校学生,但调查涉及面仍不够广,主要体现在:
1.层次局限。没有按照培养层次的不同做调查,受调查的学生大多为本科生,余下部分均为专科生,没有很好地达到全面调查当前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情况的目的。
2.人数、性别局限。受调查者虽已按照所学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不同进行了分类,但每一类受调查者的人数差别较大,男女比例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3.地域局限。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现场填写和网上填写两种方式进行。虽然网上填写大大提高了调查人员的工作效率,拓宽了调查面,但本次受调查的院校多位于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地区,对于东北部、西部地区的院校,调查人员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
11
(二)尽管调查人员一再告诉受调查者,要按照作答要求填写,只有部分题目是双选题,大都为单选题,但仍有少部分受调查者不按要求作答,致使调查人员在统计数据时出现了错误和偏差。
(三)由于经验有限、知识有限,笔者对于图像时代、国学经典等概念理解仍有待深入,未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各项数据,对问题的讨论和把握上也存在局限性。
(四)调查问卷设计不足,有些问题设置得有些多余,有些问题没有设有受调查者想要的答案。
六、致谢
本次参加“创新杯“能够顺利完成作品,除了是我们共同讨论、共同协商、共同合作、共同理解的结果,更是全国二十六所高校参加调查的同学配合、协助的结果,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学们不仅仅配合了我们的调查,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大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最后再次致以我们最衷心的感谢!
七、注释
①蔡尚伟主编,《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第67页。
②蔡尚伟主编,《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第26页。
③蔡尚伟主编,《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第68页。
八、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宽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黄琳,《影视艺术·理论·流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5.阎志芬,《汉字与读图时代》,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