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物理教学对比
专家看法:
杨振宁先生的观点:中美传统教育方法的区别之一是中国教育按部就班、严谨认真,而
美国的教育是渗透式的,允许跳跃.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课程的核心,也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舍此谈不上什么科学素质教育.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作一定程度的跳跃,可使学生不过分地依赖教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赵凯华先生的观点
1 基本功的训练永远不可少 2 内容现代化不能只是新闻报道
20世纪科学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物理教学要富有时代感,但不能流于新闻式的报道,而应讲出其中的物理内涵.近代物理的理论基础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课中介绍现代科技成果时,应突出它们的近代物理原理. 3 科学教育不能“软化”
自然科学都是严谨的“硬科学”,物理学尤其如此.对青少年进行硬科学教育,对他们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普通国民受到扎实的硬科学教育,且不说对提高生产率和发展经济有利,对各种迷信和邪教的抵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今年8月在桂林召开的“'99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上日本代表汇报了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的决定,将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科目合并为一门“综合理科”课,总课时大幅度地压缩,因而课程内容也大幅度地删减.例如,物理课程大纲中只保留了“能量”的概念,将“功”和“功率”砍掉.会上各国代表听了为之一震.欧洲物理学会的代表说,这种将科学教育“软化”的趋势在世界上有一定的普通性,其实质是使国民教育廉价化. 4 如何看“综合”
据说“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错,现代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是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分化出来的,当前又呈现综合起来的趋势.当初的分化标志着认识的深化,现在的综合标志着进一步的深化,即所谓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目前许多综合性的学科,如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培养人才的一般模式,是本科仍按传统学科分科培养,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综合.这是有道理的,否则在低层次上“综合”,会造就出一批“万金油”式的毕业生,他们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哪门也不精通.这样的人在综合性学科的攻坚战中是很难动“真格”的.其实一门精通,才能触类旁通. 5 要不要“破体系”
有人说:生物课过去的体系是“门、纲、目、科、属”,现在改为“器官、细胞、蛋白质、DNA”,体系大变;而物理课的体系过去是“力、热、电、光、原子”,现在仍是“力、热、电、光、原子”,体系该破了.我们认为,“体系”是形式,形式应服从内容.教学改革应以课程内容
的改革为核心,“体系”破不破,是教学内容改革的结果,“破体系”不能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出发点.“大跃进”、“文化革命”时代的教训,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 6 “还原论”还是“层次论”
物理学是追求“统一”的,物质的四种相互作用中电、弱统一了,高能物理学家们正在追求“大统一”,终极目标是包罗万象的TOE(Theory of Everything).真到那个时候,是否我们什么其它问题都不必研究了?实际上,物质结构是有层次的,上面一个层次物质运动的规律往往与底层脱耦,例如物质的夸克结构并不反映到凝聚态或化学的层面上来.在物理教学中,四种相互作用、物质与运动、对称性与守恒律等高层次的思想概括,不能代替各分支学科具体原理的讲授.也许为哲学系学生开设的物理课是例外.■
赵凯华(1930-),男,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教授
学生对物理课的看法
普遍认为物理老师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有因为上课太无聊了,搞得对物理一点兴趣都没有了的学生。此外打算以后学文科的同学对物理很少重视。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实验课,很少与生活联系也是有的同学反感物理的原因。
学生对物理作业的看法
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封闭僵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的方法、手段也很单一,强调死记硬背、重复模仿和机械训练。它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诊断,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搞题海战术,学生陷入题海深渊,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只好抄袭作业。
学生对物理考试的看法
考试成绩成了检验学生物理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考试更多的来说对学生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负担和压力。许多学生学物理单纯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完试后许多学生便将所学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