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食品分析
有效酸度: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准确的说是指氢离子的活度,用pH值表示,可用酸度计测量。 5.2总酸度的测定
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通常以所含主要酸的质量分数来表示,其大小可用滴定法来确定。
原理: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碱溶液滴定至终点,由消耗标准碱液的量就可以求出样品中酸的百分含量。
试剂:酚酸-乙醇溶液(指示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操作方法
样品处理:固态样品(果蔬原料及其制品,去除非可食部分后于组织捣碎机中捣碎。);液态样品(牛乳、果汁等直接取样;碳酸饮料需事先水浴加热去除CO2。)
样品测定:固态样品(称取样品20-25g,定容250ml,过滤,准确吸取50ml滤液,滴定。)液态样品(准确吸取50ml样品(必要时可减量或加水稀释),定容,同上。)
计算:总酸度(%)=V×C×K×5×100/W 式中: C: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mL) W:样品重量(g);
K:换算为主要酸的系数,即lmmol NaOH相当于主要酸的克数。
注意事项:若样品颜色过深或浑浊,终点不易判断时,可采用电位滴定法(1分)。二氧化碳对测定有影响,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将蒸馏水煮沸15min,冷却后立即使用。 5.3乳及乳制品酸度的测定
测定乳及乳制品的酸度,可以了解它们的新鲜程度和品质情况。
正常牛乳的酸度一般在16-18°T ,乳酸含量为0.15-0.20%。如果牛乳放置时间过长,则会因为细菌的繁殖而使酸度明显增高。当鲜乳酸度超过18°T ,或乳酸含量超过0.20%时,则可认为是不新鲜的牛乳
乳及乳制品的酸度,根据测定样品的不同,可采用酸度(°T)、乳酸质量分数(%)和复原乳酸度( °T )来表示。 5.4挥发酸的测定
挥发酸是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主要是指乙酸和微量甲酸、丁酸等,由果蔬中糖发酵产生。
挥发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有两种: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通过蒸馏或萃取等方法将挥发酸分离出来,然后滴定。间接法是先将挥发酸蒸馏出去,滴定残留的不挥发酸,然后从总酸中减去不挥发酸。 5.5有效酸度的测定
有效酸度指pH值。测定pH值的方法有试纸法、比色法和电位法等,其中以电位法(pH计法)的操作简便且结果准确,是最常用的方法。pH计原理: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待测溶液中组成员电池,该电池电动势的大小与溶液H+浓度有直接关系。
6 脂肪及脂肪酸的测定
6.1概述
食品中的脂类主要包括脂肪和类脂化合物为。脂肪是甘油与脂肪酸所生成的酯也称真脂或中性脂肪。类脂是指脂肪的伴随物质,包括脂肪酸、磷脂、糖脂、固醇、蜡等。 脂肪的存在形式:
游离态----动物性脂肪及植物性油脂。可用乙醚、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提取。
结合态----天然存在的磷脂、糖脂、脂蛋白及某些加工食品(如焙烤食品)中的脂肪与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形成结合态。必须先破坏脂类与其他成分的结合,然后用有机溶剂提取。
脂肪及脂肪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水解和皂化。脂肪可在酸、碱、酶或高温高压条件下水解为甘油和相应的脂肪酸,在碱性溶液中水解出的脂肪酸与碱结合为脂肪酸的盐。
(2)加成反应。不饱和脂肪酸可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在不饱和键上加氢,用此方法可使液态的植物油氢化成为固态的人造奶油;不饱和脂肪酸也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
(3)氧化和酸败。油脂或含脂食品贮存过久或贮存条件不当,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日光、微生物、酶等作用而出现酸臭和口味变苦的现象,称为酸败。 脂肪测定的意义:
评价食品的品质;衡量食品的营养价值;实行工艺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研究食品的储藏方式是否恰当等。 6.2脂肪提取剂的选择
提取脂肪时,一般选择低沸点的非极性溶剂作为提取剂 。 提取剂的选择原则 ----相似相溶原理
常用溶剂:乙醚(沸点34.6℃,含水的乙醚在抽提脂肪的同时也会抽提出糖分等水溶性非脂类物质)、石油醚(烷烃混合物,沸程30-60℃,溶解油脂效果不如乙醚,但它允许样品含有少量水分)。适合于游离脂肪。乙醇;氯仿;氯仿-甲醇(对于脂蛋白、磷脂等等提取效率很高)
6.3样品的预处理
用乙醚、石油醚作提取剂提取食品中脂类时,样品须烘干、磨细,因水分会降低提取剂的提取效率,但干燥方法和温度要适当,以免脂肪发生降解或氧化。
----决定于样品本身的性质和选用的测定方法。 6.4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 6.4.1索氏抽提法
1.适用对象:适用于脂类食量较高、结合态的脂类含量较少、能烘干磨细,不易吸湿结块的样品的测定
2.原理:利用脂肪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在索氏抽提器中将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反复萃取,提取样品中的脂肪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即为脂肪或粗脂肪。
? 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对大多数样品测定结果准确
3.操作方法:称样→(蒸发、脱水)→装样→ 抽提(6-12h )→ 回收溶剂→蒸发溶剂→干燥 →称重→计算 4.说明及注意事项
(1)乙醚是易燃、易爆物质,注意通风、远离火源,水浴加热。 (2)样品滤纸包高度不能超过虹吸管。
(3)样品和乙醚浸出物在烘箱中干燥时,时间不能过长,以防止脂肪氧化而增加质量。 (4)对于糖类、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样品,可先用冷水处理以除去糖分,干燥后提取脂肪。
(5)乙醚若放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蒸馏和干燥时会发生爆炸。 (6)反复加热可能会因脂类氧化而增重。 6.4.2碱性乙醚法
1.适用对象:适用于乳及乳制品中脂肪的测定,本法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国粮农
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等采用,为乳及乳制品脂类定量的国际标准法。
2.原理:利用氨液使乳中酪蛋白钙盐变成可溶解的铵盐,加入乙醇使溶解于氨水的蛋白质沉淀析出,然后用乙醚提取试样中的脂肪。 6.4.3酸水解法
1.适用对象:适用于加工食品和结块食品以及不易除去水分的食品,不宜用于磷脂含量较高的食品。
2.原理:利用强酸破坏蛋白质、纤维素等组织,使结合蛋白或包藏在食品组织中的脂肪游离析出,然后用乙醚提取,除去溶剂即得脂肪含量。 6.4.4氯仿-甲醇法
1.适用对象:本法对样品组织内所包含的脂质及磷脂等抽提十分彻底,特别适用于鱼肉和家禽等食品脂肪的提取。酸分解法可使部分磷脂分解,而本法却不会分解。
2.原理:极性甲醇和非极性氯仿,可与样品中水分形成三元抽取体系,将样品组织中结合的脂质变成游离脂肪,同时也能将诸如磷脂类极性脂质提取出(即将全部脂肪提取出),然后挥发掉溶剂,称重定量。 6.5油脂酸价的测定
酸价: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6.6油脂碘价的测定
碘价: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克数。 仪器:碘价瓶(250ml)
原理:溴化碘的酸性(乙酸)溶液中,溴化碘与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溴化碘的量。 6.7油脂皂化价的测定
皂化价:指1g油脂完全皂化时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鉴定油脂中所含脂肪酸的性质)
6.8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了解油脂自动氧化进行的程度。油脂过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氢反应时析出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计算过氧化值。 6.9油脂羰基价的测定
羰基价即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反应油脂酸败的程度。
7 糖类的测定
7.1食品中的糖
食品中糖类的含量是标志食品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食品中的糖包括单糖、低聚糖和多糖,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单糖:是指用水解方法不能加以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 低聚糖:是指聚合度(单糖残基数)小于或等于10的复杂碳水化合物。 多糖(高聚糖):是由许多单糖或其衍生物用糖苷键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果胶等。 7.2还原糖的测定
7.2.1糖类的提取和澄清
还原糖最常用的提取方法是温水(40-50℃)提取。淀粉含量较高时,会使部分淀粉、糊精等进入溶液而影响分析结果,一般采用乙醇溶液作提取剂。
在糖类提取液中,除了所需测定的糖分外,还可能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色素等干扰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将影响糖类的测定。因此需要在提取液中加入澄清剂以去除干扰
物质。
对于水果等有机酸含量较高的样品,提取时还应调节pH值近中性,因为有机酸的存在会造成部分双糖的水解。
常用的澄清剂:中性醋酸铅溶液;醋酸锌溶液和亚铁氰化钾溶液;碱性硫酸铜溶液;活性炭。
澄清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样品和测定方法确定。果蔬类样品可采用中性醋酸铅溶液作为澄清剂;乳制品则采用醋酸锌-亚铁氰化钾溶液或碱性硫酸铜溶液;兰-埃农法或直接滴定法不能用碱性硫酸铜作澄清剂,以免引入铜离子,而选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时不能用醋酸锌-亚铁氰化钾溶液作澄清剂,以免引入亚铁离子。 7.2.2还原糖的测定 兰-埃农法:
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原理:样品除去蛋白质后,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用样液直接滴定标定过的费林试液,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即可将蓝色的亚甲基蓝指示剂还原为无色,而显出氧化亚铜的鲜红色。
注意事项:
还原糖与费林试剂的反应十分复杂,还原糖的氧化产物和反应程度取决于试剂浓度、碱浓度、加热温度和时间等。因此测定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力求平行测定条件一致。
滴定过程中,亚甲基蓝被还原至无色时,表示达到终点。但当无色的亚甲基蓝与空气接触后又恢复蓝色,因此整个滴定过程必须在沸腾的溶液中进行
费林试剂宜采用标准葡萄糖液加以标定。
若溶液煮沸后不呈蓝色,表明样液中糖含量过高。
与蛋白质、氨基酸共存时,单糖将逐渐被破坏,因此糖提取液应除尽蛋白质。
费林试剂的甲、乙液需分开贮存,使用时再等量混合,以免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慢慢分解析出氧化亚铜沉淀,使有效浓度降低。 高锰酸钾滴定法:
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操作较为复杂。
原理: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与过量的费林试剂反应,将生成物氧化亚铜过滤出来,加Fe2(SO4)3后,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以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消耗量计算氧化亚铜含量,然后再求得还原糖含量。 直接滴定法:
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操作较为复杂。
原理:碱性酒石酸甲、乙液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沉淀很快与酒石酸钾钠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在加热条件下,用样液直接滴定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根据样液消耗量可计算出还原糖含量。
是在兰-埃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在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加入少量亚铁氰化钾,使其与氧化亚铜生成可溶性的无色络合物,而不再析出红色沉淀。(终点较易观察) 7.3蔗糖含量的测定
蔗糖与酸共热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的等量混合物(转化糖)。转化后即可按还原糖的方法进行测定。 转化方法的选择:
酶转化:选择性强,但操作过程较繁杂,一般不用。
酸转化:用盐酸溶液水解蔗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能满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