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作业)师德修养与廉政建设
一、在现实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做到对学生“严慈相济”?
1、因材施教,以理服人
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应深入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习惯,对于出现种种不良现象,挖掘其根源、掌握其究竟,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知其错、明其理,从而以理导行,效果就会明显。
2、尊重学生,严而有度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你是做作还是真的对她好,他可以体会,可以看出。所以你对他的关心要真诚,要为学生考虑,既照顾他的面子,也要使他认识错误。对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首先在人格上应该把学生置于同自己平等的地位,即对学生不能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智力的高低,家庭的贫富等差别对学生不同的对待;不因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产生偏见或大动干戈,重语伤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求确实要严格,但也一定要把握好度,有的方面要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走向健康成长的轨道。有的方面也要宽容,比如对待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同样的十分的成绩,对优秀生而言轻而易举,对学困生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学生能力所及的程度,一味地批评、指责、埋怨,换来的只能丢掉信心,破灭的希望。好学生惹人爱,而差生则需要爱,特别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点燃他们即将熄灭的理想之火。 3、警惕盲目,讲究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学生才会口服心服,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二、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发展的范畴?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这是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的一切变革都引起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变革,而这些社会变革必然要影响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并渗透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不断地更新和拓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适应学校培养现代化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而且,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道德演进更要借助于学校的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育人效应,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新一代,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建国以来,基于时代的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几经变更,从1984年10月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中的六条规定到1991年8月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要求,到1997年8月重新修订的八条规定,再到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八条”,每一次的变更都是基于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和原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订而成的。2008年,教育部又颁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可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源于社会变革,又服务于社会变革。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变化,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素质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要与时俱进,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发展的范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