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版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⒄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⒅“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人和树历历如画。
⒆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有删改)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说“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2)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分)
(3)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 (4)作者为什么喜欢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 明确答案:
1(1)【答案】“雨对我有情”使用了移情的手法:“我”坐船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正好赶上了雨,这雨好像特意为“我”而下的;“我”特意坐在船头,让雨丝迎面喷来,去感受雨,亲近雨,说明“我对雨有意”。整句话表达了“我”对雨的喜爱之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应先分析句子,看关键词、句子特色、手法等,然后再回归语境,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关键词是“有情”“有意”,句中说“雨”对“我”有情,其实是把“我”的感情转嫁到雨的身上,在文中具体指的是“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自然界的雨好像专门为“我”下的,好似有情;第十五节说“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我”的举动好似是对雨“有意”。理解句子含义的时候,要注意句中蕴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第⑤段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使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雨的作用。(1分)“它们叮叮咚咚??‘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雨具有了小孩子班的顽皮特征,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1分)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本题既考查修辞手法,又考查其作用。题干的提问非常明确。江苏卷常考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借代、夸张、排比等。拿到句子先辨明对象,然后再看是如何写这一对象的,再与修辞对号入座。“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这段文字是写“暴雨和雷雨”,是属于景物,句中却说其“欢实”“咋咋呼呼地嬉闹”“说”,把人物的动作、情态放在物的身上,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三个连续的句子,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内容关联,这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答题的时候,要结合该修辞的特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第②③段引用的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表达了对雨的感情,诗句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散发 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第⑦段引用姨妈教我的“谜语”,令文章具有趣味性。第⒀引用毛主席的话旨在支持作者的观点:“雨可以让人刚强。”(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5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散文中引用的作用。首先明确“引用”的概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再结合“引用”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即可。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其具体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第②③段引用的是诗句,应结合诗词的特点分析;第⑦段引用的是谜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第⒀引用的是领袖的话,是为了证明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答案】作者喜欢雨,是因为雨是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有着忧伤的甜蜜;雨是大自然的顽皮 ,总能勾起其儿时有趣的回忆;因大雨偷的一日闲暇,和爱人一起观影而获得了许多的快乐;在雹雨中策马狂奔,获得心灵的自由;在雨中奔跑后受到哈萨克人的亲切接待,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风雨的洗礼可使人变得更加刚强、快活;人和物被大雨冲洗过后,如图画般美丽。(6分)
【解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喜欢雨”,应先到文中找到描写雨以及与雨相关的活动,从中体会作者喜欢雨的原因。第二段说“,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第九段“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第十段“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第十二段“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萨 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第十七段“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找到这些内容,再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二课时 常见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2、明确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3、掌握表现手法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能准确判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典型试题回顾
1、2015高考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分)
答案:?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写出丰收的忙碌和农家丰收的喜悦欢快。 3、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
6
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了怒江峡谷的险峻,使人如临其境。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答案: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二、解题指津和常见的答题模式
见《凤凰台》学生版P147
三、真题演练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 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 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状,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乐。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7
⑦ 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12.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场面描写,白描手法;(2分)写了乡村春节的欢乐场面,表现乡村淳朴的民风;(1分)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1分)
13. 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6分)
【答案】“我”与城里人对燃放鞭炮的态度对比;“我”不比拼的生活态度与城里人比拼的生活态度对比;城里与乡下燃放鞭炮情形的对比;城里人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乡下邻里相亲的关系、淳朴民风的对比;“我”对城里乏味的春节与对乡村春节热闹的春节不同态度的对比。(对比4分,只要写出4点,每点1分)
好处:通过对比,多方面表现城里与乡村春节的不同,突出我对乡村春节的怀念与对乡村邻里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2分) 附:常用的文章表现手法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 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托物言志 (比兴)通过“物”抒发感情,含蓄地表现主题。
12.渲染 (烘托)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进行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的特点,表现主题。
13.想象 (联想)想象是通过虚写表现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14.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移情于景。 15.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 16.远近结合 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17.虚实结合 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是净是些和想象虚写。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