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体验式矫正方法的实践应用探究
罪犯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强化规范意识,消除陋习,最终实现问题行为的矫正。
(三)取得罪犯情感信任及理解支持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罪犯往往因和干警所处的不同立场,自然而然产生抵触心理,加之对入狱后现实状况的不满,这种抵触心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进而引发对干警的种种敌视、对抗行为。罪犯虽然受到监规纪律约束,不能明目张胆对抗干警,但却常常通过消极改造、拖延怠工、故意违纪等行为进行“软对抗”。针对这一问题行为,我们在工作中,可以重点从增强罪犯情感交流体验、取得罪犯信任入手,逐步化解罪犯对干警的抵触情绪,促使罪犯配合改造、主动自觉矫正问题行为。
例如,有的罪犯由于对司法机关的抗拒,在服刑中不愿意和干警主动交流沟通,比如在遇到和他犯摩擦时不向干警汇报及时解决、遇到思想困惑时不与干警谈心答疑解难、遇到主题活动时不积极配合主动发言,逐渐使得“小纠纷”变成“大矛盾”、“小困扰”变成“大心病”、“小喇叭”变成“大闷瓜”,非但处理不好与他犯的人际关系,也使得自身越来越孤僻。针对此情况,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地批评和说教,而应通过个别教育谈心、耳目犯探听、视频监控观察等途径,充分了解罪犯性格特点、言行习惯、生活喜好,通过设计个性化的体验活动,打破罪犯和干警的心理距离,消解罪犯对干警的排斥情绪:比如让罪犯协助干警进行问题收集、道具制作、现场表演,开展“安全知识抢答”、“安全操作表演”等角色扮演、游戏拓展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罪犯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体验,促进罪犯和干警的主动交流体验;由干警参与其中,与罪犯分在一个行为训练小组,进行“兔子舞”(几人一组,前后排列,后一人两手搭在前一人肩膀上,按一定顺序左右脚交替齐跳前进)、“双人绑脚齐步走”(两人
一组,中间的脚用丝带系住,手牵手齐步走)、“你说我猜”(两人一组,一人比划描述,一人猜成语和词组)等游戏,培养罪犯主动与干警交流沟通、学会与他犯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干警与罪犯搭档配合,开展“成语接龙”、“诗词竞猜”、“好歌联唱”等竞技比赛活动,激发罪犯参与热情,增进与干警的情感分享和配合体验;干警与罪犯分组搭档,开展“盲人过桥”(两人一组,一人蒙住眼睛,一人搀扶过“桥”)、“我要如何处理”(模拟违纪事件,让罪犯从干警角度出发处理他犯之间的矛盾冲突)活动,通过角色互换思考,增进罪犯对监狱工作的理解、对干警付出的认同。
此外,针对“软对抗”型罪犯心胸狭隘的特点,还可以通过播放展示真善美的经典影片、剧集,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开阔心胸,让他们增强“爱就在身边”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重获新生的向往。在活动中,辅以思想教育,让他们理解监狱工作,让他们明白监狱、干警、家人和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改造、更快的新生。由于“软对抗”型行为的产生是罪犯长期压抑心理、不满积怨造成的,因此,在开展相关体验式方法矫正中,也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长期体验矫正,使罪犯逐渐认识到只有正确面对人生低谷,少一些消极对抗、多一份积极配合,少一些抱怨不满、多一份踏实改造,才能早日回归社会,重获自由。
(四)消除罪犯“标签”心理偏差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罪犯由于自身成长经历影响,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标签”心理偏差,或情绪较为低落、或心理压力大、或对生活失去希望,具有明显的抑郁倾向。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贝克结合“标签”偏差理论创立了认知疗法,提出以纠正个体自身认知“标签”偏差为主要手段,逐渐提升个体“标签”
自信,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言行习惯。在罪犯矫正工作中,我们也应对“标签”偏差型罪犯进行有针对性的体验式方法矫正,通过“正表扬”、“软批评”帮助罪犯去除错误“标签”,贴上正确新“标签”。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等形式,不断强化正确导向新“标签”正体验,促使罪犯走上改造正轨。
针对有的“标签”偏差罪犯由于心情压抑而自伤、自残甚至轻生的情况,我们可以借助音乐和电影作为情境元素,根据季节变化时罪犯情绪起伏较大的特点,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选择经典界名曲给罪犯专题欣赏,介绍曲目赏析方法,设计“影音体验”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赞美的力量”(几人一组,让罪犯互相表扬对方的优点)、“真心英雄”(几人一组,让罪犯分享各自真实经历、心情故事)、“新生手拉手”(几人一组,让罪犯手拉手进行游戏拓展)等游戏拓展活动,缓解罪犯心理压力、营造罪犯之间的融洽氛围;可以引入乐器、国学、书法、绘画等载体,组织开展相关兴趣小组体验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特长技能,修复自卑、自闭创伤心理,增强罪犯改造自信。
四、体验式方法矫正的注意事项
由于罪犯问题行为多样、问题原因复杂,对罪犯开展体验式方法矫正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坚持做到“精准定位、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充分互动”四个注意事项。
(一)从选题方向上看,要精准定位,做到对症下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罪犯。针对罪犯的犯罪原因、主观恶性、人格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正,这是行刑个别化原则的要求。根据这一认识,在开展体验式方法矫正活动时,我们一般根据押犯特点进行精准定位、对症选题。比如对于特管罪犯,可以结合大部分特管犯文化程度较高、精神需求更大的特点设计文化、艺术类体验内容;对于重刑犯,
可以结合重刑犯罪重刑长、思想压力大的情况设计一些思想减压体验;对于“多进宫”罪犯,注重设计一些矫正恶习方面的体验内容;对于女性罪犯,可以结合女犯心思细腻、敏感、情感丰富特点,设计特色情感体验;对于未成年犯,可以结合少犯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的特点,设计文化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等体验活动。总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监管改造工作情况和罪犯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提高矫正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从目标及内容上看,要实事求是,做到循序渐进 体验式方法矫正说到底是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它与理论灌输和口头说教不同,要求罪犯参与其中,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体验式方法矫正,其教育目标不能大而无当,内容不能空洞无物。根据笔者一年多来开展体验式方法矫正的经验,设计体验式方法矫正活动时容易陷入追求完美的理想化,有些干警设计体验式方法矫正目标及内容时,要求罪犯做到雷锋式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的目标过高,内容难免显得“假大空”,使得罪犯无所适从,教育效果较差,达不到预定目标。因此,体验式方法矫正必须符合罪犯实际,本着“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原则,正视罪犯追求合法正当利益的诉求,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基于具体的问题行为设计相应的体验内容,进行道德、法制、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正确引导。
(三)从前期准备上看,要知己知彼,做到周密安排 在开展体验式方法矫正前,我们一般都会做充分的准备、做足功课,对罪犯本人情况及其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开展矫正所需要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合、教学素材也有全面的估计和考量,做到“知己知彼”、周密安排。比如,有的少数民族罪犯,由于饮食卫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不同,在活动前要详细列出相关敏感内容,避免涉及民族禁忌引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