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张宁 02 论文 浅谈新理念下教师角色重塑
教育新理念下教师角色重塑刍议
张宁 新乡广播电视大学 453000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教育交往的拓展,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更趋深化。在这次改革中,随着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一教育新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传统角色发生了转变。本文阐述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角色的重塑过程,并提出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职业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新理念 教师角色 职业素质
目前在全国逐步推进的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是在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旨在减少以往应试课程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发挥课程主体的创造精神,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充分释放。本次新课改提出一个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对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面对这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改革,教师师必须与时俱进, 进行自我重塑, 也只有完成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才能成长为 新 教师,真正实践新的理念,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1.1 转变教学方式灌输者的角色,努力成为知识探索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其教学重心就是学科知识的复制者,他要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一字不漏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是知识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够使学生停留于“学会”,而难以达到“会学”的境界。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求在教学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墨守成规的执教者,不再照本宣科满堂灌,不再“格式化”的去把自己的思路强加于学生,甚至扼杀学生有创造性的观点,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转变为一个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从而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担当起一个 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 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 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实现了真正的教学创新,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境界 。
1.2 转变课堂活动垄断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
流的立体网络,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掌控着整个课堂,担当着课堂活动垄断者的角色,而相形之下,课堂的主体——学生反而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难以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学活动丧失了活力,导致学生缺乏“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思维过程、缺乏“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所以课堂应该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传统的教师把自己放置于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教师只关注的是自己怎样讲,却忽略学生的感受,;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 ;“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使学生处于“哑巴”的境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转变角色,把课堂从“一言堂”变为“百家争鸣 ”,从垄断者变为和学生相互学习的合作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迸发出新思维的火花,共同完成真理和知识的探索。
1.3 转变经验教学传播者的角色,努力成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相互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对此西方教育则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我国经过近些年来的研究也越来越感觉到应该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角色,代之以积极、主动的形象——教师——研究者。
教学实践使我们知道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终身学习的理念下,要求能够在动态的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面对课堂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只依赖于自己的经验积累,而必须转换角色,与时俱进,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都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态、以研究者的视角和眼光,认真细致地审视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使得教师实现从“传播者”向“研究者”角色的转变。
1.4 转变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学生,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而新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转变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者。
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用课程分数去评价学生,并以此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正由于这种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象
对学生个体自主性学习来说,掌握学习方法远远比简单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坚强意志,恒心,思维习惯等优秀品质,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远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完整的、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努力成为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者。 二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途径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新的课程环境和研究模式对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
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教师角色发生多元化转变的同时,如何切实落实教育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实施,保证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成为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2.1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首先在观念上教师应该对教学不断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具体体现在自己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学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另外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再次,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养成教师的勤于专研好习惯、培养终身学者气质。 总之,语言习得是终身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
2.2、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身处变革年代,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因循守旧,那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拓宽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 结束语
总之面对教育新理念,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自觉进行角色重塑,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托。
参考文献:
[1]陆巧玲。李翠英.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嬗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39.
[2]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J].外语界,2003,(2):3.
[3]孟宪乐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期刊论文]-教育探索 200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