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的产品研发、制造、物流、质量控制的全流程智能化。
支持铸、锻、焊等基础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实现基础制造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工艺模拟优化、制造、物流、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
支持工业机器人及其高精度减速器、机械臂、伺服电机等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机器人智能制造新模式的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识别检测和物流仓储的全流程智能化。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基础智能制造新模式: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4%以上。
5
2)技术指标
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产品设计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制造过程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通过网络实现数字化智能加工装备、NC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及传感器、物流及仓储系统等设备的互联与集中监控,采用信息化生产管理,构成集成化的车间现场管控系统。产品优质率达到95%以上。
基础制造智能制造新模式: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制造过程的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形成完善工艺与生产的数据平台、建立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PLM和ICS/MES/ERP等系统并高效无缝集成,实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仿真验证、制造生产的数字化;采用传感器、在线检测、数控设备、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工艺优化、批量定制、混线生产和质量追溯的智能化要求。
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通过网络实现设备的互联与集中监控,采用信息化生产管理,构成集成化的车间现场管控系统。可实现日连续三班生产,产品优质频率 95%。形成完善的设计与生产的数据平台,实现产品生产在线监控与测量,建立具有行业及企业特点的基础数据库,ICS/MES/ERP等系统高效无缝集成。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6
申请3以上项专利、登记1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5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上下料、喷涂、装配、打磨、焊接、检测机器人,智能激光/重力/接近开关/光电开关等智能传感器,自动识别系统,控制网络与传感,测控装置与系统,功能安全评估系统,误差检测及轨迹纠偏等自动检测系统。
(三)航空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重点支持基于模型的工程方法,融合互联网思维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从价值链、企业层、车间层和设备层共四个层面,提升航空装备制造系统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决策和精准执行水平;以飞机、直升机及发动机整机研发、关键系统制造以及部/总装为集成应用,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云平台、广域协同供应链、智能生产制造、敏捷运行支持,形成智能制造体系。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4%以上。
7
(2)技术指标
实现供应链面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能力协同优化及智能感知与决策、生产系统能力仿真、车间/生产线的动态排产与调度、自适应加工与装配、基于模型的检测、物流的智能配送。形成航空智能制造工程环境的方法、流程和工业软件体系;设计全面采用数字技术;建立协同设计、制造和服务云平台;开发智能制造运行系统;建立智能部/总装生产线、智能物流配送系统等。建立具有行业及企业特点的基础数据库、实现ICS/MES/ERP的无缝集成。
(3)知识产权
申请10项以上专利、登记1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10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智能部/总装生产线;智能物流配送系统等;自适应加工/装配工艺设备;柔性工装;智能测量检验设备;高精度复杂构件增材制造设备;机器人自动钻铆系统;特种机器人等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围绕各类中间产品柔性、高效、智能化制造的需求,重点支持海工装备、船舶及其配套产品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