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概论重点
第一章 人的德性与学校德育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其他存在物(包括人或非人)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德育:以培育德性为目的,突出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或道德人格。 现代德育以道德价值(主要关乎伤害、福祉、公正、权利等)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旨趣。
在实践中,这种反德育的社会活动有着几种突出表现: (一) 强制灌输式德育 (二) 庸俗功利主义(或不道德)德育 (三) 形式主义(或虚假)德育 (四) 价值相对主义德育 德育价值得以重现的社会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实的道德危机促成社会反思,要求“寻回”德育的价值 (二) 对科技与工商业进步的认识的加深 (三) 全球化和世界日趋多元化、多极化的要求 (四) 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化 (五) 终生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 第二章 个体品德发展与学校德育
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者整合的统一体,具有社会性、复合性、自主性等特点。 品德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影响品德发展的诸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活动因素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立的。美国道德心理学家、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一步完善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 着眼点:在他看来,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及其实践意义的认识,集中表现在道德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道德判断上
3. 目的:道德判断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社会判断、规范判断,是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前提,品德发展的根本就在于个体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4. 基本思想:道德判断最基本或最核心的结构就是公正原则的结构。这样品德培养就不能以传递特定的具体道德规则为目标,而应将发展以公正为核心的人类普遍的基本道德价值作为目标。
5. 内容: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品德发展沿着水平和垂直两个序列发展。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认识发展经社会认识发展至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根据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的判断,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6. 方法: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研究品德发展问题。
道德图示:指在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加工的道德原型(或心像、脚本等)。 社会学习论:以行为研究为主线探讨品德问题的理论,该理论着眼于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预防及矫正提供帮助。代表人物:班杜拉
从品德及其发展的心理学视角出发,实施小学德育应当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调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并重
(二) 密切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 (三) 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进行自我建构
(四) 重视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因材施教 第三章 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育目的观:两种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
就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鉴于德育目标主要关涉态度、情感、价值观,大体上属于教育目标中的情感领域,这里有必要对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层次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 接受(注意) 第二, 反应
第三, 价值评价 第四, 组织
第五, 由价值或价值的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
(一) 文明行为习惯和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 (二) 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 集体教育 (四) 劳动教育 (五) 环境教育
(六) 民主、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七)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八) 人道主义的启蒙教育 (九) 品格教育
(十)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启蒙教育 第四章 学校德育手段和方法
教育手段:人们把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如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与氛围、纪律和规律、奖励和惩罚等,称为教育手段。
论述:结合小学生特点如何运用说服法?
答:1.说服法:是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学习者的思想意识的方法。
2.主要策略有:运用思想理论或生活道理说服,运用事实材料说服,运用榜样典范说服等。要说服学生,必须做到以理服人。
3.运用说服法的关键:第一,既要实事求是的说理,以确凿的证据、理性的思辨、可理解和可接受的语言来陈述道理,又要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观摩等形式帮助学习者认识生活事实、感受和体悟道德价值。第二,必须在道理、事实、榜样之中借助真
情实感来打动他们,由此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之心悦诚服。第三,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与可能,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要将说理与行为指导结合起来。
4.在小学阶段运用的说服法:中、低年级以事实、榜样为主,中、高年级则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实际中,如何选择和运用说服法,主要视教育对象、具体的教育目标或问题、具体的教育情境而定。
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1.实际锻炼法 2.行为训练法 3.社会学习法 第五章 学校德育的整体构想与实践模式 学校德育的两种基本方式: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
德育模式: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或观念指导下,对品德培养过程及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所进行的框架构想和方案设计。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推理能力。 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是以研究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德育模式。 小学德育模式构建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1.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2. 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性,关注儿童的自主发展 3. 注重主体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第六章 德育课程与教学
德育课程: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以促进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首要目标的专门课程,即道德课程。
德育课程分三类:学科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德育隐性课程。
学科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如思想品德、社会、公民等。
德育隐性课:是教育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加以呈现,对学习者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的德育课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