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黄卉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2期
编者按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从实际出发。然而从各地校本教研的实施情况来看,出现了校本资源浪费、形式化严重、社会各界不认同等问题。
本期精选两篇文章,以实施粤剧校本课程的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校和打造精品课程的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为例,对其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利用校本资源,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想法。建议学校和教师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深化办学特色,使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摘要:在小学传承粤剧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岭南戏曲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粤剧艺术蕴含于西关文化之中,植根于民间,内涵丰富,正是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可利用的鲜活资源。文章探讨该校粤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西关文化;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1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岭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GR-0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岭南音乐课程教材教法研究》(项目编号:2010tjk198)的阶段性成果。
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表演形式的岭南戏曲艺术。受到市场经济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粤剧面临着被观众淡漠、传承后继无人的尴尬。在小学传承粤剧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岭南戏曲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粤剧评为“非遗”后,一批试点学校进行粤剧校本课程的探索。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依托西关文化资源,以教师创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出的教材为载体,通过互动性的、开放性的、活动性的校本课程实践形式,形成独特的艺术办学特色,2010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粤剧传承基地”的称号,成为广州市小学艺术教育的品牌。笔者走访该校,通过客观、详实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