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9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况《劝学》)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 (曹操《短歌行》) (3)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5)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7)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8)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1)驽马十驾(2)天下归心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谈笑有鸿儒 (6)只是当时已惘然 (7)回首向来萧索处 (8)薄雾浓云愁永昼
【解析】本题承袭了近三年来的题型——8选5,且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篇目。期望能进行到底。
三、(25分)
文学作品阅读选取的是著名作家宗璞的一篇短篇小说,与新课程地区以考小说为主保持一致,也是大家预料之中的,考小说是最没“悬念”的题目。其实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新课程
5
标准的要求,新课标在文学作品阅读有了新的要求,而要体现新课标考查要求的最好文体选择应该是小说。
但所选的小说却让人大跌眼镜,虽然为名家的作品,但总感觉不能算作名篇。小说情节过于简单,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内容不够厚重。尤其小说的文体特征不够明显,从写法上看,更像一篇散文,如果不是题目的提示,我相信大多数考生和我一样,认为本文应该是一篇散文。如果把小翠的“迷路”和董师傅的“领路”、“指路”以及小翠最终“识路”,当作象征去解读,未免有拔高之嫌,有过于政治化的倾向,这样作为高考的阅读材料是否恰当,值得思考。
本人一直以为高考阅读题设置的原则应该是文本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主要是文学的因素),而题目简单明了。因为高考检测的是阅读能力,能读懂文章应该是第一位的。
小说考查的重点无怪乎是人物、情节与环境。11题考查的是情节,本篇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旁支,题目没有难度。但正是因为情节简单或曰没有情节,考生会有无从下手之感。12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难度也不大。13题对技法的分析,一是细节描写,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14题就是所谓的探究题,一是对人物一种精神状态所形成的原因的探究,二是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该小题有点难度,需要联系社会现实,而这一点正是考试所缺乏的,再说小说背景的交待又不够充分,可能解说不够准确,不能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
6
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7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答案】D
【解析】本题吸取了浙江卷的考查形式,应该说更具理性化。因为当今学生用错字主要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不辨析词义而乱用同音字词造成误用。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答案】A
【解析】A项“特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很恰当。B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C项“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D项“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