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证背诵必过版

教师资格证背诵必过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4:38:54

14.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5.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6.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根据观察的内容不同,观察学习又可分为两类:示范学习和替代学习。————理解

1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18.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主要有: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

19.学生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20.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21.根据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3.卢家梅等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与突发性;多元性与单一性;无知性与盲目性等特点。

4.学生中常见的焦虑症反应是考试焦虑。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

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6.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

7.心理评估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8.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9.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 10.简答会谈的基本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面质、澄清。

1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12.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 13.良好的辅导关系是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

14.简述心理辅导中的人际关系特点: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

15.简述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16.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

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等。 2.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领域。

3.行为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试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行为标准。

4.分析教学任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确定学生原有基础、分析使能目标、分析支持性条件。 5.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常用的策略有发现学习、情境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6.个别化教学,指教师在教学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以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7.三种经典的个别化教学模式: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

8.掌握学习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指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对前面内容的掌握情况(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来决定后续的学习内容。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简述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3.课堂管理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4.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班集体的特点、对教师的期望 、学生的责任感。 5.普雷斯顿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两类。

6.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

7.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学校中的课外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群体。

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9.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

10.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1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规范即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12.课堂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3.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理解

14.简答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教师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移情及焦虑水平等。 15.根据纪律的控制点,通常将课堂纪律分为两大类:外在纪律和内在纪律。

16.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根据纪律形成的原因,将课堂纪律可以分为四类: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

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 17.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18.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9.我国心理学家将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两类: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 。 20.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教学评价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

3.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教学评价根据其实施的时机,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理解 5.教学评价根据其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评与标准参照测评。——理解

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7.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体现在: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8.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填空题)、主观题(论文题及问题解决题)。 9.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1.简述教师的主要角色:知识的传播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教学的研究者。 2.简述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监控能力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3.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4.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其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教学能力的核心。 6.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7.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影响学生的发展。

8.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的教育学知识;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 9.简述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10.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11.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划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理解 12.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

13.简述克里恩和托德勒提出的三种教学反思类型:对于活动的反思;为活动反思;活动中的反思。

14.简述布鲁巴奇提出的教师教法反思的几种方法:行动研究;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反思日记 。 15.简述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校本培训;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参与研究。

16.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搜索更多关于: 教师资格证背诵必过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4.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5.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6.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根据观察的内容不同,观察学习又可分为两类:示范学习和替代学习。————理解 1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18.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主要有: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 19.学生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20.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21.根据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