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记忆保持时间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有时也称记忆的潜伏期。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有关研究表明:
在再认方面,2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星期以前感知过的事物;
3岁儿童能在认几个月以前感知过的事物; 4岁儿童能再认一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 到了7岁,儿童再认保持的时间可达到3年 在再现方面:2岁儿童能再现几天前的事物; 3岁儿童能再现几个星期前的事物; 4岁儿童能再现几个月前的事物;
5——7岁时,儿童再现保持的时间可达一年以上。 (二)记忆类型的发展;指幼儿记忆在质的方面的发展。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幼儿初期无意识记占优势。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易记住。 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还有困难。
幼儿的有意识记一般发生在4、5岁的时候。这时幼儿的有意识记是被动的,识记任务和要求是由成人提出的。
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儿童的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到了5、6岁时,识记的有意性有了进一步的明显的发展,这时幼儿不仅能逐步确定自己识记的任务,主动地进行识记,而且开始用一些简单的识记和策略去识记自己所需的材料。
就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而言,不同的人进行了不同的实验。我们介绍3个实验及三组结论。
①前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的实验 结果表明:
3岁以前,幼儿基本上是无意识记;
幼儿中晚期,无意识记的效果低于有意识记;
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得上无意识记,并逐渐超过无意识记; ②天津幼师的理论的实验 结果表明
两种识记效果都随着年龄而增长
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的效果→和陈千科的研究结果有出入
③伊斯托米娜的实验研究
证实了: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还依赖于对识记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的高低。
当幼儿意识识到一定的识记任务时,幼儿会因此而努力去记,记忆效果有所提高。
当幼儿对某一识记活动缺乏积极性即活动动机低时,识记效果往往比较差。 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1)在幼儿初期,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而语词记忆能力还很差。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儿童形象记忆的发展低于语词记忆,且这两种记忆能力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在幼儿晚期,语词记忆能力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形象记忆 介绍两个实验
实验1:卡尔恩卡的实验
他以3-7岁的幼儿为实验对象,让他们记住3种材料。一种材料是儿童熟悉的具体事物;一种材料是标志儿童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一种是标志儿童不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
结果: 第218页
幼儿对熟悉物体的记忆效果高于熟悉的词的记忆。
对生疏词的记忆效果显著低于对熟悉的物体和熟悉的词的记忆。 所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幼儿的形象记忆效果要明显好于词语记忆 实验2:天津幼师心理组的实验(1980)也得出了类似的实验 实验者将幼儿分成两组:要求其进行有意识记。
一组呈现的是 10种常见的实物或物体模型;另一组则由实验者口述,将上一组中所呈现的物体名称念出来。
结果表明:幼儿实物的正确再现量要高于实物名称的正确再现量。实物的正确再现靠的是形象记忆;实物名称的正确再现依据的是语词记忆。
从上述的实验结果中还发现: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高于形象记忆。两者的差距日益缩小。
原因:一般儿童的言语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形象和词都不是单独在儿童的脑中起作用,而且越来越多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三)记忆策略与元记忆的行成 记忆和策略的形成
记忆和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手段。心理学家弗拉韦尔把个体记忆策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通过训练也不能产生;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
一般认为:5岁以前的幼儿处于第一阶段 5-7岁的幼儿处于第二阶段
10岁以后儿童的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记忆策略的形成:复述;中介;组织。
复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存策略,复述为儿童提供了提取信息的练习机会,是儿童最有效的记忆策略之一
儿童复述策略形成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年幼儿童开始时,并不认为复述是识记的好方法,到幼儿后期,幼儿才意识到复述的作用,这时复述才主动出现。
弗拉韦尔(John Flavon 1966)等人的实验
向5、7、10岁儿童呈现一系列卡片,要求他们记住。 结果发现:儿童在识记图片的过程中
5岁幼儿中是有极个别的被试(10%)显示前言后语的复述 7岁幼儿中有60%有复述行为 10岁儿童中85%有复述行为
而帕里斯(Weissberg Paris 1986)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 在某些情况下,幼儿也能运用复述策略,只是使用频率较低。 3-4岁的幼儿中43%有复述行为 6-7岁儿童中79%有复述行为
中介是利用言语作为中介来识记学习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策略。不同年龄的儿童利用言语为中介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哈根和金斯莱的研究表明,利用言语中介能力与年龄有关.他们以5、10岁儿童为被试,将这些儿童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
要求:实验组的儿童发声说出卡片上所给的动物名称,即运用言语中介 控制组的儿童不能发声说出动物名称,即不运用语言中介。
结果发现:运用语言中介的儿童其记忆效果低于不运用语言中介的儿童。语言中介对7、8、9岁儿童的帮助最大。对4、5岁和10岁的儿童则无帮助,即4、5、10岁实验组和儿童与控制组的儿童成绩几乎一致。
组织(系统化):是指个体找出要识记的材料所包含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这两方面的系统化。事实上,这是一种帮助学习者将学习材料作为有意义的逻辑知识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中去的一种记忆策略。
研究发现,从幼儿园中班起,系统化记忆策略就开始出现在幼儿的记忆过程中。比如,向幼儿呈现一堆杂乱无序的图画,不少幼儿回忆时却带有类别特征,如水果类、家具类、动物类等,把图画进行归类,然后回忆出来。
弗拉韦尔等人曾进行过儿童系统化策略的研究。他们以5--11岁儿童为被试,刺激物为四类图片: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图片被摆成圆形,两两相邻的图片都属于不同的类别。要求儿童学习并记住这些图片,期间可以进行任何有助于记住这些图片的活动。结果发现:10、11岁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而其他年龄儿童则不能。但经过短暂的归类训练,年幼儿童也能达到10、11岁儿童自发归类水平。
卡巴·西格瓦则研究了儿童运用类别提问线索进行回忆的情况。他以6、8、11岁的儿童为被试,刺激物为8类图片,3张为一类,共24张。同一类图片(如猴子、骆驼、熊)与一张大图片放在一起呈现,大图片与类别标志有关(如动物园中有三个空笼子)。当所有图片以这种方式呈现完毕后,对被试进行不同的回忆测验。其中之一是给出一些大图片,让被试回忆小图片。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自发使用大图片进行回忆的人数逐渐增加,6岁儿童中有33%,8岁儿童中有75%,11岁儿童中有90%;儿童使用策略的有效性也越来越高,三个年龄组的平均数分别为1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