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校联考试题
铁南教育共同体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11.曹刿见到鲁庄公,对庄公提出的三个迎战条件,分别作了评价。这番评价的目的是什么?(2分) 2017.10.10
12.曹刿是作者塑造的重点人物,作者是采用何种写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结合文章中运用这种
手法的例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在河之洲,□□□□,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3.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曹刿身上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2分) 2.□□□□,白露为霜。□□□□,在水一方。
(课外文言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3. 晴川历历汉阳树,□□□□□□□。(《黄鹤楼》)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4. □□□□□□□?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 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5.□□□□□□□,□□□□□□□。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家贫,益自刻厉。
所破歌》)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6.《卖炭翁》通过“□□□□□□□,□□□□□□□”两句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卖炭翁矛盾的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心理,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爱之,呼曰“杨父”。
7. 汉代繁重的兵役制度使得许多征战的将士们有家归不得,归家又无家。在《十五从军征》中,(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作者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这一细节,讲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的栩栩如【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 生,将其悲痛欲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④仰:依赖、依靠。 ⑤我曹:我们。 8. 有诗云: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其实,塞北的漫天风雪中亦有无限生机,岑参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描绘了冬雪带给他的①心好.之( ) ②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 ) 浪漫遐想。
二、阅读(45分)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6.“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盛的原因。(2分)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现代文阅读)(25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我的恩师梁实秋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余光中
齐师。
我还记得从梁先生温厚的掌中接受时报文学的推荐奖。这一幕颇有象征的意义,因为我这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一生的努力,无论是在文坛或学府,要是当初没有这只手的提掖,只怕难有今天。
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谓“当初”,已经是三十六年以前了。那时我刚从厦门大学转学来台,在台大读外文系三9.《左传》旧传为 (朝代)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撰。(1分) 年级,同班同学蔡绍班把我的一叠诗稿拿去给梁先生评阅。不久他竟转来梁先生的一封信,对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我的习作鼓励有加,却指出师承囿于浪漫主义,不妨拓宽视野,多读一点现代诗,例如哈代、①又何间.焉( ) ②小惠未徧.(. ) 浩斯曼、叶慈等人的作品。
③既克.,公问其故( ) ④公将鼓之( )
.
1
直到今日我还记得,梁先生的这封信是用钢笔写在八行纸上,字大而圆,遇到英文人名,则横而书之,满满地写足两张。文艺青年捧在手里,惊喜自不待言。过了几天,在绍班的安排之下,我随他去德惠街一号梁先生的寓所登门拜访。德惠街在城北,与中山北路三段横交,至则巷静人稀,梁寓雅洁清幽,正是当时常见的日式独栋平房。梁师母引我们在小客厅坐定后,心仪已久的梁实秋很快就出现了。
那时梁先生正是知命之年,前半生的大风大雨,在大陆上已见过了,避秦也好,乘桴浮海也好,早已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他就坐在那里,悠闲而从容地和我们谈笑。我一面应对,一面仔细地打量主人。眼前这位文章巨公,用英文来说,体型“在胖的那一边”,予人厚重之感。由于发岸线(hairline)有早退之像,他的前额显得十分宽坦,整个面相不愧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加以长牙隆准,看来很是雍容。这一切,加上他白晰无斑的肤色,给我的印象颇为特殊。后来我在反省之余,才断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头白象。
当时我才二十三岁,十足一个躁进的文艺青年,并不很懂观相,却颇热中猎狮(Lion-hunting)。这位文苑之狮,学府之师,被我纠缠不过,答应为我的第一本诗集写序。序言写好,原来是一首三段的格律诗,属于新月风格。不知天高地厚的躁进青年,竟然把诗拿回去,对梁先生抱怨说:“您的诗,似乎没有特别针对我的集子而写。”
假设当日的写序人是今日的我,大概狮子一声怒吼,便把狂妄的青年逐出师门去了。但是梁先生眉头一抬,只淡淡地一笑,徐徐说道:“那就别用得了??书出之名,再给你写评吧。”
量大而重诺的梁先生,在《舟子的悲歌》出版后不久,果然为我写了一篇书评,文长一千多字,在书评结论里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是一位年青人,他的艺术并不年青,短短的《后记》透露出一点点写作的经过。他有旧诗的根柢,然后得到英诗的启发。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条发展路线。我们写新诗,用的是中国文字,旧诗的技巧是一份必不可少的文学遗产,同时新诗是一个突然生出的东西,无依无靠,没有轨迹可循,外国诗正是一个最好的借镜。
在那么古早的岁月,我的青涩诗艺,根柢之浅,启发之微,可想而知。梁先生溢美之词固然是出于鼓励,但他所提示的上承传统旁汲西洋,却是我日后遵循的综合路线。
朝拜缪思的长征,起步不久,就能得到前辈如此的奖掖,使我的信心大为坚定。同时,在梁府的座上,不期而遇,也结识了不少像陈之藩、何欣这样同辈的朋友,声应气求,更鼓动了创作的豪情壮志。诗人夏菁也就这么邂逅于梁府,而成了莫逆。不久我们就惯于一同去访梁公,有时也约王敬羲同行,不知为何,记忆里好像夏天的晚上去得最频。梁先生怕热,想是体胖的关系;有时他索性只穿短袖的汗衫接见我们,一面笑谈,一面还要不时挥扇。我总觉得,梁先生虽然出身外文,气质却在儒道之间,进可为儒,退可为道。可以想见,好不容易把我们这些恭谨的晚辈打发走了之后,东窗也好,东床也罢,他是如何地坦腹自放。我说坦腹,因为他那时有点发福,腰围可观,纵然不到福尔斯塔夫的规模,也总有约翰逊或纪晓岚的分量,足证果然腹笥深广。据说,因此梁先生买腰带总嫌尺码不足,有一次,他索性走进中华路一家皮箱店,买下一只大号皮箱,抽出皮带,留下箱子,扬长而去。这倒有点世说新语的味道了,是否谣言,却未向梁先生当面求证。
梁先生好客兼好吃,去梁府串门子,总有点心招待,想必是师母的手艺吧。他不但好吃,而且懂吃,两者孰因孰果,不得而知。只知他下笔论起珍馐名菜来,头头是道。就连既不好吃
2
也不懂吃的我,也不禁食指欲动,馋肠若蠕。有时乘兴,他也会请我们浅酌一杯。我若推说不解饮酒,他就会作态佯怒,说什么“不烟不酒,所为何来?”引得我和夏菁发笑。
梁先生在台北搬过好几次家。我印象最深的两处梁宅,一在云和街,一在安乐街。我初入师大(那时还是省立师范学院)教大一英文,一年将满,又偕夏菁去云和街看梁先生。谈笑及半,他忽然问我:“送你去美国读一趟书,你去吗?”那年我已三十,一半书呆,一半诗迷,几乎尚未阅世,更不论乘飞机出国。对此一问,我真是惊多喜少。回家和我妻讨论,她是惊少而喜多,马上说:“当然去!”这一来,里应外合势成。加上社会压力日增,父亲在晚餐桌上总是有意无意地报导:“某伯伯家的老三也出国了!”我知道偏安之日已经不久。果然三个月后,我便文化充军,去了秋色满地的爱奥华城。
从美国回来,我便专任师大讲师。不久,梁先生从英语系主任变成了我们的文学院长,但是我和夏菁去看他,仍然称他梁先生。这时他又迁至安东街,住进自己盖的新屋。稍后夏菁的新居在安东街落成,他便做了令我羡慕的梁府近邻,也从此,我去安东街,便成了福有双至,一举两得。安东街的梁宅,屋舍俨整,客厅尤其宽敞舒适,屋前有一片颇大的院子,花木修护得可称多姿,常见两老在花畦树径之间流连。比起德惠街与云和街的旧屋,这新居自然优越了许多,更不提广州的平山堂和北碚的雅舍了。可以感受得到,这新居的主人在“家外之家”,怀乡之余,该是何等的快慰。
梁先生六十五岁那年,在师大提前退休,欢送的场面十分盛大。翌年,他的终身大事——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之中译完成,朝野大设酒会庆祝盛举,并有一女中的学生列队颂歌;想莎翁生前也没有这般殊荣。师大英语系的晚辈同事也设席祝贺,并赠他一座银盾,上面刻着我拟的两句赞词:“文豪述诗豪,梁翁传莎翁。”沙翁退休之年是四十七岁,逝世之年也才五十二岁,其实还不能算翁。同时沙翁生前只出版了十八个剧本,梁翁却能把三十七本莎剧全部中译成书。对比之下,梁翁是有福多了。听了我这意见,梁翁不禁莞尔。
梁先生辛勤笔耕长达67个春秋,春花灼灼,秋实累累,他集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外文翻译家、编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和政论家于一身,走过的文学道路既多彩多姿又颇多争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卓然自成一家,真可谓文章与前额并高。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于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搏切稚。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他让人体会大道,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力求儒雅简洁。
1987年,恩师故去,葬在靠山面海的北海墓,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勇者敢于面对天地之悠悠。青年时代夜访梁宅的一幕一幕,皆已成为温馨的回忆,只能在深心重温,不能在眼前重演。其实不仅梁先生,就连晚他一辈的许多台北故人,也都已经相见日稀。四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回到台北,却无法回到我的台北时代。台北,已变成我的回声谷。那许多巷弄每转一个弯,都会看见自己的背影。不能,我不能住在背影巷与回声谷里???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囿于( ) ②邂逅( ) ③佯怒( ) ④ 莞尔( ) ....18、作为文坛新手的余光中庆幸自己在青年时代猎得文苑之狮梁实秋,感激梁先生的教育,因此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与梁先生之间的动人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4分)
19、余光中是文学大家,右手为诗,左手为文,诗文兼备,其散文辞采丰美,生动细腻,饱含情感而又常见风趣,选文中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两
个句子。(4分)
①但是梁先生眉头一抬,只淡淡地一笑,徐徐说道:“那就别用得了??书出之名,再给你写评吧。”
②据说,因此梁先生买腰带总嫌尺码不足,有一次,他索性走进中华路一家皮箱店,买下一只大号皮箱,抽出皮带,留下箱子,扬长而去。
20、文章第九段作者说:“在那么古早的岁月,我的青涩诗艺,根柢之浅,启发之微,可想而知。
梁先生溢美之词固然是出于鼓励,但他所提示的上承传统旁汲西洋,却是我日后遵循的综合路线。”请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21、著名作家 茅盾先生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在文章第十三自然段中,作者一起凝练的笔法为我们勾勒了梁宅的样貌,请谈谈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22、梁实秋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有“文坛至圣先师”“中国新文学的瑰宝”的美誉,深受其影响的余光中却别出心裁地评价恩师“文章与前额并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分)
23、作者余光中在散文《思台北 念台北》中说:“有那么一座城,锦盒一般珍藏着你半生的脚
印和指纹,光荣和愤怒,温柔和伤心,珍藏着你一颗颗一粒粒不朽的记忆。”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这样一座城如今成了作者“不能住的背影巷与回声谷”。(4分)
(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那小丑才九岁。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年不出来。”宝钗心理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
24.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清朝小说家 (人名)。(1分)
25.凤姐说唱戏的孩子扮上像一个人,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从中可见湘云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26.此情节中黛玉并没有出场,但读者能够从众人的反应中体会到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2分)
三、综合实践(10分)
27.短短的初中三年时光即将随着中考的到来而结束。分别在即,让我们用美好的诗句表达彼
此的感激与祝愿(请将诗句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备选诗句:①落红不是无红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示例:
写给同桌的一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感寄语:三年的初中生涯,我们成为了彼此最亲近的人,但愿我们一生都能互为知己,让岁月永远见证我们最初的友谊。 ⑴写给老师的一组诗句:(2分)
情感寄语:(3分)
⑵写给母校的一组诗句:(2分)
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色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做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我是怕你得罪她,所以才向你使眼色。”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愿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宝玉急得说道:“我倒是为你,倒为出不是来。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
3
情感寄语:(3分)
4
四、作文(50分)
28.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初三,你好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齐白石作画,喜欢题“白石老人一挥”几个字,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画得很快。其实,齐白石在任何时候作画、写字都是很认真很慎重的,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信手一挥过。齐白石坚持每天作画,他一辈子只有两次十天没画画。有一次是他害了大病,躺在床上10天不能起来。第二次是他母亲去世,悲伤过度,10天没有动笔。他曾说,天道酬勤,要相信大自然的规律是有益于勤劳的人的。
认真严谨、勤奋克己、持之以恒,伴随了白石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他留给我们 的精神营养。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