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3、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P30课下注释⑦)(1min)
这是陶渊明所做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三)P31研讨与练习 讲解:(10min)
一、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13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着重品味,请标示出来。结合品味语言,背诵课文第2、4节。(15min)
(请学生来赏析句子:诵读,关键词,上下文)
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教会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反复诵读,提取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A、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B、出离愤怒:看课下注释②,“出离”是指“超出”。“出离愤怒”就是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极限。表明作者已经无法忍受啦。 C、深味:课下注释③,深深地体味。
D、非人间: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E、浓黑的悲凉:“浓黑”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语。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F、最大的悲痛: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地悲痛。 G、快意:感到痛快
H、奉献:恭敬地呈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尊敬。
14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鲁迅《论睁了眼看》:“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A。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B。直面、正视:课下注释⑤,都表示正面注视,绝不回避的意思。体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
“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反动派统治下悲惨凄凉的现实。 C。哀痛者、幸福者:
者:代词,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等。 哀痛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的人。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的人。 D、庸人:有是非观念,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人。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②缘由:惨象——长反动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这使得人们不敢说话) 流言——走狗文人的无耻污蔑,(不断诽谤,使得人们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庄子》里面有句经典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了衣钩子的人,把他砍掉,把国家都偷了的人反而成了王,反动统治者就是最大的强盗。谭嗣同在《仁学》里讲:“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大盗也!”
鲁迅先生曾经在《革命时代的文学》这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退下来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它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把这段文字记下来,特别经典!
师:这里鲁迅先生是主张沉默还是主张怒吼? (生:怒吼!!)
师:显然是主张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的。
所以最后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不要太嚣张,人民会选择爆发,不会在沉默中灭亡。
15
又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只有选择爆发,奋起反抗,才能摆脱灭亡的厄运。
(是对庸人的呼唤和鼓动 也是对反动派的警告)
4.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三)回顾全文 (3min)
16
(四)、作业布置(4min) 1、练习册
2、看练习册P42《说“面子”》 3.背诵文中第二、四部分。
1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