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3:23:43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一、作者、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

阅读《非常学案》P53“助读平台”,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识记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完成《非常学案》P53基础梳理 第一题 字音辨识

自主学习

一、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

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二)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 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结合注释,阅读课文

第四段,理解“经传”“贻”和句式“不拘于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1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阅读课文第一、三段,完成答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研读第一段。

1、诵读本段,读出语气。

(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语势读出来。)

2、翻译这段文字,找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提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明确:(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理解下列问题

(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合作探究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那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明确: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

2

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整理提高:“师” 在课文中出现 26 次,整理它的含义和用法。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学习自测】: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④⑦⑧

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

一、 检查复习。 ( 3分钟)

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每自称 昌黎韩愈 ,世称 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 ”,又称 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 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苏轼称其“ 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和宋代的 苏洵 、 苏轼 、 苏辙、 欧阳修 、 王安石 、 曾巩 。 3、“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 议论文 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初中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师说”的意思是 阐述从师的道理 。

3

4、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自主学习

二、研读第二段。

1、翻译第二段,找出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众人 古:一般的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2.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耻学于“今众人” “愚益愚” 师” 1 通“从师而“古圣人” “圣益圣” 过正问” 反对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 2 比,论于其身 耻师 大 遗 证了巫医乐师 从师不耻相师 百工之人 士大夫学习3 之智不及曰师曰弟的重士大夫子??群聚而巫医乐师要性。 之族 百工之人 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

4

搜索更多关于: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一、作者、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 阅读《非常学案》P53“助读平台”,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识记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完成《非常学案》P53基础梳理 第一题 字音辨识 自主学习 一、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