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考古学论文

考古学论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7:54:45

从”南海一号”打捞看我国水下考古的发展现状

课 程: 中国考古学与文明进程 专 业: 化院应用化学系 学 号: 09338004 姓 名: 丘国力 指导教师: 金志伟

【内容摘要】

2007年广东“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可以称得上是当年最为轰动的新闻事件之一,受到了举国关注。“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整体打捞,直至成功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水晶宫”,每一项举措都是世界性的创举。“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尚无先例,在方法上堪称一次革命。因此,此次“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被众多媒体与学者誉为“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从1987年发现,到2007年成功打捞出水,十年的时间,“南海一号”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本文笔者试图从考古学通识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南海一号”海船打捞的前前后后,解读我国水下考古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南海一号”; 打捞与保存; 水下考古; 发展现状

一.“南海一号”海船的打捞与保存概况

1 1.“南海一号”概述○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

吨。

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它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此外,还对我国水下考古提供了巨大的实践探索平台。

2“南海一号”打捞的前前后后

1987年:发现并命名为\南海一号\

8月,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搜寻一艘外国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了一批文物。 2000年—2001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该年开始,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打捞工作因此被提上了日程。2001年4月,由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抽调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了“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南海一号”进行前期水下调查工作。在调查中通过使用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差分GPS等先进科技手段,水下考古专业人员首次在水下探摸到了沉船遗址上散落的凝结物与文物标本,并将其做了精确的定位。同年10月,考古队对“南海一号”的位置进行了复查,再次探摸到大量瓷片,遗址的重新发现得到了确认。

2003年10月:广东省论证\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 2005年12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7月:国家批准广东南海一号沉船打捞方案 2007年:南海一号正式打捞

从4月开始,\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启动。同年12月22日,在半潜驳船排出近6000吨海水后,“南海一号” 沉箱被半潜驳船上一个面积约540平米的巨大托盘托起,完全浮出水面。在对沉箱进行进一步加固后,半潜驳船在拖轮的带动下将“南海一号”沉箱运往它的新家“水晶宫”博物馆。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出水,不仅凝结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多年心血,更可以看作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

2 3.“南海一号”的保存○

博物馆主体水晶宫,这个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走进去就能一睹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以及系列珍贵文物。从此,广东乃至我国没有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的历史被改写。“水晶宫”里面的水质、温度和环境都和其原来沉没的海底位置的环境完全一样。水晶宫特别建造了两条长60米、宽40米的水下观光走廊,墙体是由透明的亚克力胶建造的。虽然近在咫尺,游客还看不见船体,但可以通过视频看到现场挖掘、打捞文物等水下考古作业的情景。据称,沉箱仍不会立即打开,这是为了保护古沉船的微环境。考古人员将采取逐层打开的措施,一点一点地发掘,整个过程估计需要10年左右。

二.水下考古的概况

3 1.水下考古的特点○

水下考古与陆上考古相比较有许多困难。

首先,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下条件较差。对于习惯于陆地生活的工作人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必须克服多种不利的工作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各种考古工作。其次,空气的供给受潜水装备的限制。此外,水压的干扰也大,限制了工作人员在水中停留的时间和作业的深度。还有,一连几个月的海上生活也有诸多不便,台风、饮食、成群的苍蝇、鸟以及水下的的珊瑚、水母、海胆也随时都有可能围攻考古队员。

所以,考古队员必须面对许多困难,并克服它们。首先是下水前要接受两三个月的潜水技术和水下考古技术的专业培训外。

水下考古还需要一个有效的合作团体。水下的考古工作绝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它有赖于各相关学科家支持,而且经费昂贵,因而需要制定综合的研究体制,并且要落实到调查、打捞工作中。

尽管水下考古困难颇多,花费昂贵,但水下考古具有一些陆上考古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由于水的浮力,可实现遗物的自动分类拣选,其原理与浮选法雷同。 (2)水下的保存环境较陆地好。

(3)由于水下遗迹大多是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发生,所以使得水下遗物具有精确的时间凝固性。

(4)水下遗存的早晚堆积关系比陆上要简单、清晰得多。

2.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

早在15世纪,欧洲已有人开始对水下的文物进行打捞探查。公元1446年,意大利的利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对罗马东面内米湖底进行了探查,试图打捞一艘罗马时期的沉船。两个世纪后印第安人在佛罗里达海峡的西班牙“桑塔?玛戈丽塔“号沿船中打捞到350块银锭、几千枚银币和其他物品。

1832年,第一部科学探讨水下遗物的著作问世,即C.Lelly在《地质学原理》第16章论述水下地层埋藏的人类遗骸及人类制造物。

1853~1854年,瑞士的湖泊水位特别低,经过调查、发掘,大量的木柱、陶器以及其他遗物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标准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

20世纪初,在地中海发现的许多古代艺术品吸引了对中世纪文物有兴趣的人们,大批的青铜质和大理石质的雕像、罗马战船被发现。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海洋学的发展,各种水下探测工具的改进,凭借海洋技术装备,考古人员可潜入水中直接对水下遗存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调查的范围遂扩及世界各地。

1965年,在戛纳召开了水下考古学国际会议成立大会,主要探讨水下考古探查的技术和方法。1970年,水下考古学国际会议第四次会议和水下考古学国际讨论会召开。同时,水下考古的论述、专著亦纷纷问世,水下考古已逐渐从海底探宝中脱离出来,有些人甚至将之称为“水下考古学”。

水下考古是美国最先创立的,在美国、意大利、瑞典、英国等欧美国家和前苏联、日本等国家都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并有相当的进展。而我国水下考古起步较晚,1986年9月,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1987年3月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1990年我国第一支“水下考古队”诞生了。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

三.从“南海一号”的打捞反映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与现状

4 1.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6年9月,国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1987-1990年,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培训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目前我国的水考古事业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已从开创阶段进入持续发展阶段。

虽然水下考古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大概只有20年的历史,但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在人员方面,由国家文物局已经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举办了五期培训班,培养了八十余位水下考古队员。他们平时在各自岗位工作,有水下考古工作时集合到一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统一组织。

在技术方面,水下考古队员,都拥有“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证书,能在30米以内的水深工作。其中一些队员曾赴菲律宾培训,可以在60米水深内工作,这将我国水下考古的领域又拓宽了30米,在国际上属于较先进的水平。除此以外,由于中国沿海污染严重,能见度极低,通常只有半米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能见度为零。与国外相比,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具备在更为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在设备方面,目前我国水下考古领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价值三百万的多波束水下声纳探测仪具有很精确的海底成像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 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中国水下考古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1)海岸线辽阔,航海历史悠久。在海底长期堆积起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比大陆上任何时代存在的遗存都要多,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也许就坐落在海底,只是这家博物馆人类还无法自由进入。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曾经辉煌的航海史更是留下了丰厚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考古承载着复原中华海洋文明的梦想

(2)我国水下考古学是最早和国际接轨并有专门的队伍。因为中国的整个考古学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不是中国传统的。中国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整个儿从国际引进,当年老一辈最有名的考古学家都是从国外学成以后回来的,当时也是和国际接轨才有的中国考古学。到现在水下考古学也是一样,开始时真是一无所知,也没有设备,没有人才,也没有资料,但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前进着。到后来,中国的考古界第一个和外国合作的就是中日合作做的南海一号,到后来和澳大利亚合作在福建做发掘,再派人出去学习的同时,国家也派出自己的人也出去讲课。慢慢中国水下考古学发展起来以后,现在经常参加国际会议,介绍我们的经验,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请我们去汇报情况。今天在这方面应该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了,因为我们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管理方式、特殊的队伍,国外没法比。这样的专业队

搜索更多关于: 考古学论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从”南海一号”打捞看我国水下考古的发展现状 课 程: 中国考古学与文明进程 专 业: 化院应用化学系 学 号: 09338004 姓 名: 丘国力 指导教师: 金志伟 【内容摘要】 2007年广东“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可以称得上是当年最为轰动的新闻事件之一,受到了举国关注。“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整体打捞,直至成功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水晶宫”,每一项举措都是世界性的创举。“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尚无先例,在方法上堪称一次革命。因此,此次“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被众多媒体与学者誉为“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从1987年发现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