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缘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符确。苏东坡就是这么逗逼。1094年,苏东坡被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朋友们纷纷写信来安慰他。他却回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我低头,门也没有。没错,苏东坡的处世哲学就是:我要做一个大逗逼。怎样做一个大逗逼?那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贬谪流放中,他开启了一个个逗逼模式。 他有多逗逼,我们随便举两例。流放黄州时,苏东坡酒瘾犯了。 当时政府是不允许私人酿酒的。“但苏东坡酒虫蠢动,就偷偷酿了酒。”不料酿酒之事很快就被衙门知道了。官员责怪:“你怎么不听话啊?”苏东坡回答:“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我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啊。私自酿酒且不说,他还嫌没有菜下酒。听说一小青年家的耕牛生了重病,便鼓动说:“死了只能贱卖,不如早杀贵卖。”小青年真把牛给宰了,给他送了一大块来。老苏就邀约一大帮狐朋狗友,在东坡上搞起了一个大party,点篝火,烤牛肉,喝私酒,不亦快哉。最后把禁酒官员都吸引来了,大醉而归。 还有一次,老苏喝酒后回家太晚。到家已是三更,家里小童早已酣睡。苏东坡敲了几次门,小童都没回应。他只好跑去江边听了一夜潺潺水声。第二天,他回家就写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完此词后,他立马想到了一个恶作剧。他赶紧让小童把这首词送到城里去传阅。 太守拿到这词一看,立马吓坏了。“江海寄余生,这不是要跑路的节奏吗?苏轼要是跑了,我的乌纱帽可就难保了。”他赶紧跳上马,直奔东坡住所。到了住所一看,发现老苏正鼾声如雷。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于是,他活成了宋朝最伟大的大逗逼。 081061年,年轻的苏轼结识了章惇。两人结为好友,一起同游黑水谷。并在石壁上刻下:“章惇苏轼到此一游。”但后来章惇站队新党,从此远了苏轼。后来旧党得势,他就被流放了数年。后来新党再得势,章惇官拜相位。重新得宠的他便展开了疯狂报复。昔日老友苏东坡也成了他的嫉恨对象。他一脚就把苏东坡踢到了岭南惠州。人人都觉岭南苦,苏东坡却活得逍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老苏之诗传到京城,章惇一看就恼了:“你活得挺滋润嘛,那我把你踢到海南。”于是老苏就被流放到了蛮荒之地儋州。1100年,宋钦宗赵桓继位后,立即废了章惇,并派人让苏东坡返京。朝野上下一致认为老苏必定官拜宰相。老苏才走到洪州,章惇之子就送来了书信:“恳求坡老为相之后放过我父子俩。”苏东坡回信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故无所增损也。”
老苏有句名言:“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 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所以他从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 这就是苏东坡的社交哲学:知世故而不世故。这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由两部分组成: 一半是“人情世故要看透”,看透人性,宽恕人性。一半是“赤子之心不可丢”,永远以赤子之心待人。章惇以为苏轼会如何,哪知他根本不挂怀。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永远宽恕。
一次,老苏跑去贫民朋友老刘家玩,老刘正在做糕饼,苏东坡拿起就吃,
觉得又酥又脆,问:“这饼叫啥名啊?”老刘说:“还没名呢。”老苏也不管人家,马上说:“那就叫‘为甚酥’(为什么酥)吧。”一次,老苏跑去贫民朋友老潘家喝酒,觉得味酸,也不管人家,就说:“你这肯定是做醋放错了水吧?这酒干脆就叫‘错著水’(放错水)吧。”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率真。 老苏和名僧佛印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写信给佛印说:“我已修炼到八风吹不动,不贪婪,不嫉妒,不生气。”佛印回信写了两字:“放屁。”老苏气得半死,立马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说了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老苏马上就懂了,乐得哈哈大笑: “我的修行还真是如放屁啊!”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性情。老苏有位画家朋友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一次,老苏写信威胁文与可说:“你不给我画竹的话,我就到处去乱画,并在画上写上你的名字。” 文与可也极好玩,他给老苏写信说:“我给很多人说了,你画竹很厉害,但要想得你的画,得用做袜子的布料来换。”两人经常互开玩笑,不亦乐乎。后文与可去世,他大哭了五天。 差点把一双眼睛都哭瞎了。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深情。
因为宽恕、率真、性情,深情,老苏赢得了朋友遍天下。无论被流放到哪里,都有许多朋友来看望他。他有一个朋友叫马梦得。这个马梦得太喜欢老苏了。老苏被流放后,他便辞官不做了。老苏被贬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这一跟就是二十年。老苏还有一位朋友叫巢谷。老苏入朝当官风光时,他从不想见面沾光。老苏被贬黄州后,他却飘然而至,全心全意地来做东坡孩子的私塾老师。无论被流放到哪里,老苏都这样被朋友们宠爱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很多人都想问老苏知交遍天下的秘诀。其实就是那七个字:知世故而不世故。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不可丢。 09老苏被贬黄州时,写过一篇《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篇《猪肉颂》,其实就是“东坡肉”的烹饪方法。北宋时,达官贵人一般只吃羊肉不吃猪肉。老苏被贬黄州,囊中羞涩,买不起羊肉。 他这个好吃狗,哪能天天吃素啊!于是就打起了贱如泥的猪肉的主意。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明了“东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时它自美。”这句话后来也成了做红烧肉的最高理论指导。老苏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实验家。他一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这也是他的生活哲学:审美地生活。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活得美,活得有意思。“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苏东坡的生活哲学。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酿酒师。每每流放某地,他便就地取材。自酿美酒,款待朋友。流放密州时,他用土米酿酒。流放黄州时,他用黄豆酿酒。他一生中酿过米酒、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门冬酒、万家春酒、罗浮春酒、酴醿酒等多种酒品。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一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宋朝酒品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因为酒,他留下了无数诗篇。比如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茶艺师。老苏有句名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好茶似佳人,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他专注烹茶,留下了许多茶道圣经,比如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他与名相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是被誉为茶道中的“千古真经”。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旅游家。老苏被贬黄州,穷得吃不起饭了。但依然穷中作乐,四处寻山玩水。那天晚上,月光皎洁,他约了几个朋友就去游览赤壁。泛舟江上,想起赤壁之战场景,便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还有那篇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还是北宋最有名的段子手、瑜伽修行者??他拥有的头衔实在是太多了。 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这句话也是像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审美的人生不容将就,即便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也要尽可能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活出人的样子。世俗越粗糙,越需要审美地生活——这就是苏东坡的生活哲学。 10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制造快乐的能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放下过去的能力。● 面对现实的能力。● 享受当下的能力。 而在这三方面,苏东坡都是绝顶高手。所以苏东坡成了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他是一位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伟大生活家。苏东坡之于我们的意义,是他对生命经验深度和广度的开拓,是他对日常生活永不衰减的热情和想象力。 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得“逗逼”。学习他的交往哲学,可得“天真”。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2017高考作文素材多维解读两则 1、 用赞美“教训”你
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然后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素材解读[批评的艺术]适度而实事求是的赞美如一剂良药,能愈合因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让人懂得悔改。对待错误,赞美有时比批评更管用。当你想用沸水一样的言辞去批评一个人时,要仔细分辨,若他并非那种不怕开水烫的“死猪”,不妨像巴贝姆巴族人一样,用赞美来“教训”他一顿。
[胸襟]巴贝姆巴族人用赞美来教训犯了错的人,这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大度。古语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容的时候,我们便放下了心灵的包袱,获得了应有的自由。用大度和宽容来对待错误,这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境界。
[尊重与信任]巴贝姆巴族人用赞美来教训犯错的人,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人的一种信任。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信任、被尊重,尤其对于犯了错误的人来说,信任和尊重可以给人以温暖,让人重拾信心,进而激发出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毅力。 【其他话题】 赞美与批评、尊重、真诚、信任、特殊的教育方法 2、小故事大道理:“100-1=0”定律
“100-1=0”定律最初来源于一项监狱的职责纪律:不管以前干得多好,如果在众多犯人里逃掉一个,便是永远的失职。从防止罪犯重新危害社会来说,百无一失是极为必要的。后来,这个规定被管理学家们引入到了企业管理和商品营销(包括服务行业)中,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流传。
二战初期,美国空军降落伞合格率为99.9%,每一千个就有一个出事,非常影响士气,军方要求必须达到100%。厂家说,这不可能,什么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军方说,好,咱们改变质检的制度,最后抽检,我会随便抽出一个降落伞,让你厂商负责人亲自从飞机上跳下去。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很快降为零。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100-1=0”的最生动注解。
企业管理者中,信奉这“100-1=0”定律的,有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她对此的理解是,你每一件事都成功,但哪怕出现一件错误,美誉就等于零。
深入分析,这个定律按负面效果看,固然是短板效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条鱼腥了一锅汤。但是,如果正向思考,严格控制,就能产生100-1>100的效果。
素材解读[防微杜渐]我们总以为,失败都有重大的原因。其实,一些小小的疏忽、小小的缺点有时也会酿成惨痛的教训。一枚马掌钉,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也能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的变化,每次一点点的放大,最终会演变成一场大的灾难。
[重视细节]一个人有时候不小心犯了一点小错,就会自我安慰:人无完人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1%的错误往往会导致100%的失败。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统计结果表明:如果全球市场中的1个消费者对某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满意,会告诉另外6个人;如果不满意,则会告诉22个人。事实上,任何组织或个人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不遗余力地重视细节,精益求精,改进、改进、再改进。
【其他话题】 杜绝错误、尽善尽美、将负面转向正面 以上内容选自《明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